巴黎聖母院火災損毀 巨型管風琴逃過一劫有冇計?

撰文:宋燁文
出版:更新:

許志安偷食逃不過一劫,而據偷食事件片段內,未有發現任何唱歌甚或「 吹奏 」的「 演出 」,那我們很難報道的嘛,不如說說一些更國際更大的事吧,位於法國巴黎的著名大教堂巴黎聖母院( Notre-Dame de Paris )發生大火而損毀,震驚全球。那又關扭耳仔甚麼事?關,因為在聖母院內有一座其中最歷史悠久的巨型管風琴( pipe organ ),究竟今次大火有沒有令管風琴遭到損壞呢?

巴黎聖母院大火,令這座達 700 多年歷史的大教堂嚴重損毀。(網上圖片)

法國巴黎的著名大教堂巴黎聖母院( Notre-Dame de Paris )發生大火,令全國甚至世界各地人民震驚和感悲傷。那教堂的損壞程度嚴重嗎?內裡的巨型管風琴( pipe organ )能逃過一劫嗎?

巴黎聖母院尖塔倒下的五分鐘(網上圖片)

雖然未有正式官方的公布,但暫時可以確定該巨型管風琴應可避過遭損壞的厄運,但聖母院的閣樓屋頂,和其標誌性的尖塔( Spire )就沒這個運氣了。雖然尖塔已曾在 19 世紀時更換過,但也有超過 200 年歷史。據講法國富豪 François-Henri Pinault 會捐出 1 億歐羅作為支持重建計劃的資金、法國能源公司 Total 的主席 Patrick Pouyanne 也會捐 1 億歐羅,而 LVMH 集團擁有人 Bernard Arnault 則會捐出 2 億歐羅。

對了,這文章最主要是想「 迫 」大家看看有關巴黎聖母院入面的管風琴,因為有聽過的都知道那是有多震撼。未聽過?可以聽以下這段片:

巴黎聖母院的巨型管風琴是座落於教堂的西面雙塔位置,最初是在 1403 年由 Friedrich Schambantz 興建,於 1730 年代由 Françis Thierry — 法國管風琴工匠 Pierre Thierry 的第三代傳人替換了第一次。在 19 世紀 1844 年,法國建策師 Eugène Viollet-le-Duc 主理的復修工程時,另一管風琴工匠 Aristide Cavaillé-Coll 利用已有的材料建製全新的管風琴,並在 1868 年正式使用。往後的百多年有過不同的工匠改成電力設備推動鼓風、加入更多管風琴音栓( stops )如 En chamade —— 是一非常強勁聲效的音栓 —— 和維修,於上世紀 50 年代一次為期四年的重大維修時,Jean Hermann 將全新的演奏臺也加裝了。

這是 Aristide Cavaillé-Coll 建成的 Notre-Dame 管風琴演奏臺

1992 演奏臺再次被更換,至 7 年前 —— 2012 年工匠 Bertrand Cattiaux 和 Pascal Quoirin 全面翻新了這部管風琴,目前這一個巨型樂器擁有 115 個管風琴制動器、五組琴鍵及腳踏,和多達 8000 支管風琴管( Organ Pipes )。

這是到現時為止 Notre-Dame 的管風琴演奏臺。

這一部管風琴由 1600 年起就有專責的管風琴師演奏,最後一次在聖母院作正式公開現場錄音的時候是 2007 年,當時由 Olivier Latry 即興彈奏,他是聖母院自 1985 年起至今,三位仍會演奏聖母院管風琴的琴手之一:

管風琴的聲音浩瀚得來總是帶點點神秘感,但正是那個氛圍令聽者為之著迷。Olivier Latry 也會演奏法國著名作曲家奧利華 · 梅湘( Olivier Messiaen )的樂章,梅湘是上世紀最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他非常壇長宗教音樂,大家不妨聽聽以下這一首〈 L'Ascension for Organ 〉— 這首〈 L’Ascension 〉原是管弦樂章,但在 1934 年梅湘再製作了管風琴版本。

以下是 Olivier Latry 現場演繹〈 L’Ascension 〉第三及第四章:

其實即使不是虔誠天主教徒,就可以更開懷地欣賞這一類教堂音樂,很多都是來自西方羅馬帝國淪陷的公元 500 至 1400 年的中世紀音樂( Medieval music ),不論是額我略聖歌( 拉丁語 Cantus Gregorianus、英語 Gregorian chant )和 classical 合唱團( Choir )都是同一類。在這先不說太多複雜歷史了,大家可先拋開一切宗教包伏、甚或教廷黑歷史黑材料,當成是令自己聽得舒服、平伏思緒的音樂吧。以下的樂章,相信大家都會有點點印象:

〈 羔羊頌 〉( Agnus Dei )—— 據說這是由敘利亞( Syrian )裔教宗塞爾吉烏斯一世(Pope Sergius I )拒絕禁止以羔羊描繪基督的特勞拉大公會議( Quinisext Council )就將這首來自敘利亞基督教呼求天主的羔羊的傳統聖詠加入羅馬禮( Roman Rite )彌撒。

片中演唱的為 New College of Oxford 合唱團

另一首是由意大利羅馬樂派音樂家葛利高里歐·阿雷格里( Gregorio Allegri )於約 1630 年代寫下的〈 Miserere mei, Deus 〉,這首歌算是文藝復興末中最被受歡迎的音樂作品,當然嚴格來說是巴洛克時期時寫下。這首歌,當年的天主教廷重視非常,更一度嚴禁任何人抄閱樂譜和外傳,但於 1770 年,一位 14 歲的年輕人和父親走訪羅馬,他聽到了這歌兩次,記下了每一個音,並默寫了樂譜出來;雖然後來的音樂學者指他背默的樂譜和正式的歌有些少分別(幾個音符罷了),但當時也得以讓這樂章流傳更廣。這位年輕人是誰?就是( 共濟會成員 )一代音樂家莫札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了。

以下這段是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合唱團唱出的〈 Miserere mei, Deus 〉

批判社會吧!《搏擊會》20 年:聽配樂、聽對白才是正經事

哥聽的是寂寥:The Jesus and Mary Chain 來港再續「迷失」旋律

《 The Matrix 》面世 20 年 — 它的音樂與音效你還記得幾多?

Kero Kero Bonito 新專輯《 Time 'n' Place 》三人組成長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