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線‧焦點2015》比賽精選(二)】他們活著,他們安息

撰文:周穎瑤
出版:更新:

《前線‧焦點2015》圖片故事亞軍、美聯社攝影記者張建邦,用鏡頭探討了香港的土地問題,不只和你和我有關,和死人也有關。張建邦特意選擇黃昏時候出動,拍攝出他眼中這個悲情故事:人一出生,就得佔用空間,一格格的牀,一尺尺的屋,即使死後也需估用一格格的骨灰龕,生與死也需要空間。張建邦表示,他較喜歡第十張與最後一張相,墓碑上的雲與褪色的照片,在擠迫不堪的環境裏,印證著時間總會殘酷地沖走記憶,過去的人漸被遺忘,昔日情懷越顯珍貴。

在獅子山下,高樓與墓碑竟像鄰居般親密。(張建邦攝/美聯社/香港攝影記者協會)
香港寸金尺土,燈光有多綿密,代表港人的居住密度有多厲害。(張建邦攝/美聯社/香港攝影記者協會)
熙來攘往,本是我城常態。(張建邦攝/美聯社/香港攝影記者協會)
登上極樂後,竟也享不到消遙。(張建邦攝/美聯社/香港攝影記者協會)
在香港,不論死活,我們的居住環境,稠密也狀觀。(張建邦攝/美聯社/香港攝影記者協會)
活著的時候,住的是一格格的單位。(張建邦攝/美聯社/香港攝影記者協會)
離世之後,也就被安置在一格格的靈位。(張建邦攝/美聯社/香港攝影記者協會)
墓地本就離開港人生活的環境不遠處,普通搭乘一架巴士出入也會和先人們打個照臉。(張建邦攝/美聯社/香港攝影記者協會)
香港骨灰龕供不應求,有先人死後,其骨灰也只能作臨時存放,死也不得其所。(張建邦攝/美聯社/香港攝影記者協會)
墓碑上的一片雲像是一塊海綿,吸收著後人對逝者的思念。(張建邦攝/美聯社/香港攝影記者協會)
老婦蹣跚地走上萬佛寺。這寺廟除了是沙田名勝,也是著名龕場。不過政府已公佈萬佛寺為不合格龕場,取締是遲早的問題。(張建邦攝/美聯社/香港攝影記者協會)
近年科技進步,骨灰可用來製成紀念晶石。這可以取代傳統喪葬慰藉生者的心靈嗎?(張建邦攝/美聯社/香港攝影記者協會)
土地問題,似乎到死也難以解決。(張建邦攝/美聯社/香港攝影記者協會)
輪候龕位之路漫長,後人盡孝也不容易。(張建邦攝/美聯社/香港攝影記者協會)
先人已矣,墓碑褪色的照片,如在提醒人們,昔日情懷本是珍貴。(張建邦攝/美聯社/香港攝影記者協會)

《前線‧焦點2015》新聞攝影比賽完整得獎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