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聯辦批黃色經濟圈 尹兆堅指是「消費者運動」 全球屢見不鮮

撰文:沙半山
出版:更新:

昨日有網民發起「五一黃金周」,呼籲市民光顧黃色商店,昨日(1日)不少黃店均人頭湧湧,甚至有人龍排隊光顧。中聯辦今日(2日)發稿,批評民主派極力炒作黃色經濟圈,是「罔顧自由市場規則」,人為製造社會撕裂。民主黨立法會議員尹兆堅隨後發文回應,質疑政府支持者「杯葛黃店又得?撐藍店不力關人鬼事?」,更斥中聯辦發言人不懂何謂「消費者運動」。
事實上,因政治取態而決定消費行為,古今中外均不是新鮮事。透過自發或者有組織地選擇性光顧或抵制某來源的貨品或服務,繼而維護自身利益,或爭取社會公正的社會運動不勝枚舉。而出於愛國主義,刻意購買國貨,以及抵制與國家關係不佳的外國貨品,近年於東亞亦不乏例子。

有些黃店會貼出貼紙,讓客人了解店方立場。(余睿菁攝)

南非黑人透過集體抵制的方式,向當時推動種族隔離政策的白人政府施壓,是其中一個以抵制為手段爭取訴求的著名例子。於1985年,以南非民主統一戰線(UDF)為首的南非黑人,因不滿遭受種族隔離政策等的制度歧視,抵制跟政權合作的黑人以及白人所擁有的商店,並要求讓南非黑人享有完全公民權。在UDF的協調下,抵制運動蔓延至南非全國,各地黑人社區組織亦成立委員會動員參與抵制。當時南非黑人人口達2,400萬,消費力不斷增長,黑人的個人總收入佔國民總收入四成。整場抵制運動令白人企業家損失三成業務,不少商會或商業組織亦非常關注對抵制運動的擔憂,後來成為推倒種族隔離政策的其中一個推力。

華潤堂前身中國國貨公司 國貨運動時期成立

而在中國歷史上的愛國運動,亦有鼓吹購買國貨的行徑。早在1931年發生「九一八事變」後,中國人民抗日情緒高漲,開展了提倡國貨、抵制日貨運動,不少華商紛紛成立國貨公司。其中一間知名的國貨公司「中國國貨公司」,其後被華潤集團收購,輾轉間轉型成為了今天港人耳熟能詳的華潤堂。

而近代的抵制行動,則有2012年的反日貨運動。當時不少中國民眾反對日本政府提出國有化釣魚台的計劃,出現了抵制日貨的傾向,不少日本生產的車輛更在遊行示威的過程中,被示威人群推翻或破壞,許多售賣日貨的店舖亦隨之將日貨下架。另一例子則是,近日有澳洲政府高層官員呼籲派專家組到中國調查新冠肺炎疫情,中國駐澳洲大使成競業回應指,中國民眾或會說「我們為何該喝澳洲的葡萄酒?吃澳洲的牛肉?」,而中國的家長也會思考澳洲是否孩子求學的最佳地點。雖然成競業未有明言抵制澳洲貨品,但亦暗示中國民眾或會選擇性地不購買澳貨。

去年日韓關係轉差 韓國人發起抵制日貨

另外,去年日本、韓國兩國因就住日本於二戰時強徵韓國勞工的賠償問題無法達成共識,令兩國關係陷入冰點,並展開貿易戰。當時韓國消費者提倡「抵制日貨潮」,並促使韓國連鎖超市只售賣韓國貨而不賣日本貨。曾有民調顯示,當時80%受訪韓國民眾不願買日本貨。有韓國的連鎖便利店及超市集體抵制日本生產的啤酒,亦有加油站、汽車維修廠拒絕為日系車提供服務,而韓國訪日旅客的預訂房間數量亦有所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