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新加坡式管治難套用在香港 張炳良:中港兩地求同存異是出路

撰文:劉錦華
出版:更新:

今年是《基本法》頒佈30周年,但去年爆發的反修例運動及今年訂立的國安法,令「一國兩制」實踐出現變化。香港教育大學前校長、運輸及房屋局前局長張炳良今早(10日)出席網上研討會時表示,港人已習慣享有言論自由,難以將「新加坡的管治模式」完全套用在香港身上,加上現時正值中美角力、港人對政府產生信任危機,只有中、港兩地政府認清雙方制度不同,尋找求同存異的方法,港人亦需同時認清自己「中國香港」的身份,才是有效維持「一國兩制」下的香港的出路。

張炳良出席網上研討會時表示,港人已習慣享有言論自由,難以將「新加坡的管治模式」完全套用在香港身上,加上現時正值中美角力、港人對政府產生信任危機,只有中、港兩地政府認清雙方制度不同,尋找求同存異的方法,港人亦需同時認清自己「中國香港」的身份,才是有效維持「一國兩制」下香港的出路。(資料圖片/高仲明攝)

張炳良指,中央自2014年雨傘運動起,憂慮分離主義在港擴散並漸對香港管治失去信心,同年6月就發表《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引述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6年會見時任特首梁振英時表示,本港在「一國兩制」下沒有「港獨」空間,希望落實對港全面管治。 

張炳良亦表示,香港年輕人自去年反修例運動開始,對中央產生抗拒情緒,對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大幅上升到回歸以來的歷史新高,加上不熟悉內地的社會主義制度,而對本港的獨立司法制度、港人享有的人權自由感到憂慮。惟北京在反修例事件後,認為香港已進入失控的地步,因此在未有確切理解港人的訴求前,便以高壓手段壓制反對派聲音。

同場的香港教育大學副校長呂大樂亦認為,港人需認清「一國」在「兩制」之上,同時中港兩地亦應尋找出各自的平衡點,互相妥協互相信任,才能達致雙贏的局面,找出維繫「一國兩制」的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