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DQ|一文睇清立法會全新形勢格局 有一名議員命運最受衝擊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政府昨日(11月11日)按照人大常委會的決定,宣布於原定今年9月立法會選舉中,被裁定提名無效的現任議員楊岳橋、郭榮鏗、郭家麒、梁繼昌4人,即時喪失立法會議員資格,民主派其餘15名立法會議員隨即宣布總辭以示抗議,熱血公民鄭松泰、醫學界陳沛然則會留任。
本屆立法會DQ事件一浪接一浪,經過今次DQ後,立法會再減少19名議員,令原本70席的立法會,只剩下43名議員,除鄭松泰、陳沛然外,其餘清一色為建制派。這是回歸至今,最大規模的立法會議員集體離任。
今次總辭對於未來大半年議會運作甚有影響,相信最受爭議的「明日大嶼」撥款、內地投票修例下,在欠缺民主派阻撓下,可以輕易通過。從表決議案角度,要數受最大影響的,可能是一名目前仍留任的議員……

▼民主派見記者 交代總辭決定▼

+1

流會機會大幅降低

本屆立法會原有70席,經2016年梁游宣誓案、2017年梁國雄、姚松炎等4人被DQ、工聯會何啟明轉任勞福局副局長、3名泛民拒絕延任,只剩下62名議員。今次DQ及總辭事件過後,議會更只剩下43名議員,其中41名是建制派。

現時議會法定人數35人,只要建制派有足夠人數在席,都不會有太大影響,況且民主派不在議會中,即使沒有足夠人數在席,都未必會有人要求點算法定人數,流會機會大大減少。

對於議案的表決,影響相信亦不大,因為政府法案只須簡單過半數即可通過,建制派有足夠票數;而建制派同時控制分組點票的控制權,所以議會表決的總體形勢料不受影響。

只不過,民主派於延任會期復會後,在會議過程中不斷發言,拖延會議進行,這情況日後不會再出現,因此整體表決程序料會加快。當建制派完全控制議會,無人再做拖延工作,議案將進入「無人之境」。接下來要關注的,就是建制派於民生政策上能否發揮監察角色。

鄭松泰表明留任議會,但他最終仍有機會被建制派DQ。(羅君豪攝)

建制派可掌控鄭松泰命運

至於一些關鍵議題,《基本法》第23條立法屬政府議案,要通過相當容易。只是基於實際原因,政府起草法案、諮詢、三讀等都需要一段時間,現屆議會可能只剩8、9個月任期,應該來不及處理。況且,現時《港區國安法》已立,完成《基本法》第23條立法的憲制任務,已非優先工作。

政改方案則無論如何都過不了。因為《基本法》附件一及附件二訂明,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產生辦法如需修改,須經立法會全體議員三分之二多數通過。「全體議員」仍是以70席為基數,所以須獲47票支持。現時議會只剩43名議員(連同按慣例不會投票的主席梁君彥),政府亦表明不會補選,所以本屆議會不可能通過政改。

有一項影響則是「似有還無」,那就是譴責動議,因為譴責動議只須在席三分之二議員同意即可。民主派仍在任時,連同鄭松泰、陳沛然共有21席,剛好守住三分之一以上席位,令建制派無法通過譴責議員動議(假設梁君彥不投票以及被譴責者避席)。如今建制派擁有絕對優勢,所有譴責動議都暢行無阻。當然,民主派議員總辭後,已不須再花氣力DQ他們。

唯一受影響的,相信是仍留任的鄭松泰。鄭被指與去年7月1日衝擊立法會案有關,新民黨容海恩提出譴責動議,議案在去年12月12日大會通過後交付內務委員會處理,但因內會一度停擺,遲遲未有將有關事項放上議程,亦因如此,連交付調查委員會跟進的程序都做不了。民主派總辭後,建制派於議會內的工作料會非常順利,屆時鄭松泰可能會陷入想留任,但最終都被迫走人的尷尬情況。

提出譴責動議的容海恩回應查詢指,議案會跟從正常程序排序,不評論民主派總辭後會否加快進度。

▼林鄭月娥記者交代DQ決定▼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