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局︱電子消費券變預算案「救命草」? 慎防一個潛在政治炸彈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財政預算案2021】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前日(2月24日)公布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其中5000元電子消費券最為人關注。今年度財赤達2,576億元,預計下年度財赤仍達千億。從香港民意研究所的即時調查來看,雖然今年財政預算案的評分和滿意淨值都創新低,但陳茂波本人民望不跌反升,「奇蹟生還」。有政界人士笑言,在巨大財赤下仍然花360億派消費券,財爺已算「博盡」。
不過博盡歸博盡,潛在的風險始終需要正視。過去經驗告訴我們,這類「全民有份」的措施,做得愈簡單「出事」機會就愈低。電子消費券在香港始終欠缺先例,當中涉及的行政問題,有可能成為另一波爭議的源頭。前年害得陳茂波焦頭爛額的「派錢4000之亂」,相信不少讀者仍記憶猶新。

▼消費券點用? 按圖即看$5000電子消費券懶人包▼

+4

預算案評分低走 陳茂波本人未受嚴重拖累

眾所周知,政界普遍視陳茂波為明年特首選舉「黑馬」之一,於選舉前一年多的關鍵時刻,今份財政預算案被認為是陳茂波「發力」的好機會。雖然以現時政治局面,夠「愛國」、政治忠誠是北京挑選特首首要條件,但要管好香港,對內聲望始終不能太差,否則上任後又搞出亂子,隨時再為中央添亂。爭取民間支持,無論如何都有一定重要性。

今年預算案,陳茂波對外早早做好「期望管理」,預言財赤或達3,000億元,要「睇餸食飯」。公布前夕已經「吹風」,非但全民派錢落空,連原有派糖措施亦不樂觀。最終財赤2,576億元之下,派糖的確「減甜」,但並無完全「走糖」,仍派綜援、生果金、長生津等津貼有「1.5糧」,以及派「縮水版」退稅、退差餉措施,而電子消費券亦含變相派錢味道。

數字上看,今年預算案只得36.4分,屬歷史低位,但須留意的是,前年修例風波後社會兩極化,整個特區政府民望低走,凡政府的政策都會被嚴厲批評。去年預算案由於宣布全民派錢,「中和」了市民的不滿,評分達54.1分。今年預算案不再派錢,「比較有傷害」之下,自是打回原形,重新反映修例風波對政府民望的衝擊。

有一點值得陳茂波「稍鬆一口氣」:暫時看來司長本人民望未受嚴重拖累,反而比2月初的調查上升1分,最新得分為36.2分——雖然不高,但以一份「減甜預算案」來說,評分沒有大跌已算萬幸。政界人士分析,如果沒有電子消費券,陳茂波的民望情況肯定不是這回事,電子消費券可謂今年預算案的「救命草」。

▼財政預算案2021 惠民措施懶人包▼

+5

前年「關愛共享」致滿城風雨

只是,電子消費券執行下來,未必會如此順風順水。因為這類人人有份的措施,每加一個前設條件,就多一重的行政程序和成本。如關卡太多,程序拖長之餘,又失卻「紓困」意義。

說到這裡,相信已有不少人回想起前年的「關愛共享」計劃。話說陳茂波2018年發表預算案後,被指偏向中產、高收入人士,冷待基層,最終於3月宣布「補漏拾遺」,向合資格市民派發4000元。如在其他預算案措施受惠未足4000元,也可以補足差額。計劃由在職家庭及學生資助事務處(職津處)負責。

不過計劃被指申請複雜,政府列出六大條件,如在香港沒有物業、通常居港等,又要審查該人在2018年預算案中的受惠金額,更不能網上辦理。重重行政關卡之下,2019年2月1日才開始接受申請。大批市民連自己是否合乎資格、能拿多少都不清楚,政府對是否需要住址證明、郵費等問題又朝令夕改,措施鬧得「天下大亂」,陳茂波要在網上直播中對市民道歉。

最終,「關愛共享」計劃收到344萬份申請,政府要花超過一年時間才完成派發(即前後超過兩年),過程中甚至遺失1.2萬份申請表。有部分基層人士亦反映,由於其在2018年預算案中受惠於其他措施,最終獲得金額很少,失卻幫助有需要市民的原意。

+10

消費券存兩大行政困難 鄭泳舜:安裝支付平台往績不理想

套用到電子消費券,陳茂波已早早表明措施只限本地消費,移居海外的人士無份。原意上,是次計劃主要希望刺激本地消費,自然可以理解。只不過,當政策受助人的限制愈多,潛在行政困難也愈多。例如,要排除移居海外的人士,但留學海外、在海外工作的港人又如何?政府至今未有完整答案。如果這些人有份,政府可能又需要花額外時間審核其情況,遇有可疑個案又須親身了解,可能拖長行政程序。

此外,亦有不少人關注到未安裝支付平台的商戶是否能受惠。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鄭泳舜接受《香港01》訪問表示,消費券愈多基層商戶用到,成效就愈好,如果最終市民沒有光顧基層商戶而「買靚衫」,那就不合政策原意,而現時很多基層商戶都沒有電子支付平台,雖然陳茂波多次表明會協助這些商戶安裝,可是政府過往也曾基於衞生理由,向公眾街市每個檔位提供5000元一次性資助,鼓勵檔主安裝非接觸式付款系統,但計劃反應不理想,全港逾萬街市檔位中,只有約三成檔主申請。

鄭泳舜擔心,一些經營小本生意的士多、街市檔口,可能由於怕麻煩、誘因不足等問題,未必熱衷於安裝支付系統,結果有需要的商戶反而不能受惠。他呼籲政府和電子平台商討過程中,要求更多的優惠,讓商戶有更大誘因安裝系統,「始終啲平台多咗咁多生意,佢哋有得益,政府都需要考慮呢一點」。

鄭泳舜表示,過往為街市檔口安裝電子支付平台,反應未如理想。(資料圖片)

麥美娟:盡早公布細節安排以免「甩轆」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麥美娟表示,原則上認同要求受惠人士居於香港的做法,因為始終消費券原意是刺激本地消費。至於需要留港多少個月才能受惠,她表示暫未有明確想法,對此持開放態度。她又希望,政府盡早準備並公布具體安排,例如如何為商戶安裝支付平台,以免最後「甩轆」,趕不及在暑假推出。

麥美娟又表示政府應該趁這個機會,向商販推廣電子支付。因為過往商販沒有足夠誘因安裝支付平台,相信其中一大原因是其主要顧客較多使用現金,令檔主沒有興趣花錢再加一個平台。如果今次電子消費券推廣得好,一可藉機普及化電子支付,二可在疫情下減低現金播毒風險,三可作為經驗讓日後再派消費券時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