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山風球︱議員擬邀天文台赴立會解畫 隸屬商經局因影響經濟?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熱帶氣旋「獅子山」襲港期間,天文台被質疑發出黑色暴雨警告時間太遲,發出時廣泛地區已下暴雨以致嚴重水浸;發出及更改熱帶氣旋警告的時間、預測亦「一時一樣」,讓市民無所適從。天文台再度成為指摘對象,近兩日在社交網上亦遭到網民洗版式「問候」,亦有部分人將跑馬地棚架倒塌導致女工死亡的事件,歸咎天文台未有及早預警以致沒有停工。
據了解,有立法會議員認為天文台是次處理天氣預報的安排確有不少改善空間,正醞釀邀請官員前往立法會經濟發展事務委員會解畫。

+11

縱觀「獅子山」襲港期間,天文台對於警告信號的處理,主要爭議有3個:

1. 暴雨警告信號問題

於10月8日三號風球生效期間,香港廣泛地區已下暴雨。可是天文台一直維持前一晚發出的黃色暴雨警告,到天文台於早上11時20分改發紅色暴雨警告信號時,廣泛地區已發生水浸,汽車死火,有巴士亦要在淹浸之中行駛,被網民戲稱為「水上巴士」,相當危險。

最終,「紅雨」只維持25分鐘就改發「黑雨」,似乎失卻了警告信號「預警」的功能。

+4

2. 早上突掛8號波

此外,天文台在周五凌晨發出新聞稿指:「除非獅子山顯著增強或採取靠近香港的路徑移動,否則改發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機會較低。」而最終天文台在未有先兆之下,於昨日凌晨4時40分突然宣佈預料在早上6時40分或之前改發八號信號,被指預測錯誤。

雖然觀乎天文台風速數據,香港風力最強的時間確實是周六出現,周五早早掛波也未必合乎要求,而熱帶氣旋風力變化確實有相當多變數。不過亦有意見指,天文台可以在發出三號風球時事先警告這些不確定因素,毋須過早斷定「上8」機會低。

3. 「落波」時間一改再改

天文台昨日清晨6時40分發出8號風球,其後數度公布考慮改掛3號風球,由「下午初時」一直延伸至今日日出前,至少出現6個說法。「改口」次數之多十分罕見,有網民嘲笑天文台「優柔寡斷」。天文台其後撰文解釋,昨早影響珠江口的雨帶移動較快,因此預料風力將會減弱,但「獅子山」外圍廣闊狂風雨帶在整個下午沒有大改變,情況不似預期,狂風雨帶比預料中更廣闊和持續。

前助理台長:氣象變化萬千 角色矛盾說法屬無稽

總而言之,種種因素疊加之下天文台成為眾矢之的。其中,有市民重提天文台至今仍隸屬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與氣象部門的身份角色不符。網上常有陰謀論聲言,天文台「掛波」時會否考慮到對經濟活動的影響,間接導致對於在工作天發出八號風球和黑雨,取態顯得較為保守?

天文台前助理台長梁榮武表示,作為面向公眾的氣象部門,在可以照顧到情況下,盡可能考慮市民大眾的安全,當然無可厚非。不過他指問題的癥結在於,以現今科學水平,預報天氣從來有很多隨機性,氣象是變化萬千的,雨帶有可能急速出現,影響的地區亦可能有變化。如果天文台每次都預早很多發出紅雨黑雨,就會有更多誤報的可能性,最後同樣是導致市民警覺性降低,「你話每次落雨,都期望天文台一、兩小時前發出紅雨黑雨,呢個係不切實際。」

不過他同意,總不可能要求天文台每次都「夠晒標」才發出相關警告,因此這需要機構視乎實際情況作一節衷,在盡早給市民警告的前提下,又不會因為太早預報而導致時常誤報,「我哋氣象學古老嘅說法係,天氣預報既係科學亦係藝術,取決於氣象部門如何平衡、兩者取其輕。」

天文台前助理台長梁榮武。(資料圖片)

商經局曾指天文台決定影響商業

至於網上有關天文台隸屬商經局以致出現角色矛盾的說法,梁榮武認為是無稽之談,指許多經濟發達的國家,氣象機構都隸屬於經濟相關部門,例如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都隸屬商務部:「咁多人崇拜美國,美國都係咁啦。既然天氣係會影響經濟活動同埋發展,咁又有咩問題呢?」他明言,天文台決策的自主程度相當高,「掛波、發警告,從來係依據科學,起碼我做過咁多年,從來未見過局方有任何干預。」

前天文台台長岑智明曾解釋,天文台隸屬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是由於早年的天文台為航運提供觀象資訊,與當時的香港經濟活動息息相關。2014年,民建聯議員陳克勤曾提出,政府會否將天文台由原本商經局撥到環境局轄下部門,但時任商經局長蘇錦樑指天文台的決定影響商業運作,撥歸經濟部門轄下管理亦有歷史因素,無意改動。

葛珮帆:非為批評什麼 希望建設性討論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經濟發展事務委員會委員葛珮帆在上周五暴雨當日期間,指現時天文台的氣象衞星圖像結合地理資訊系統(GIS)及人工智能的技術發展迅速,已經可以準確地預測到局部地區的雨量,相信幾日前已預計到熱帶氣旋影響香港之下,香港會出現特大暴雨,而當日市面實際上也出現嚴重水浸、棚架倒塌,十分危險。她同時提到,教育局處理學生停課安排時不應太僵化,可及早通知當日停課,避免再有學生上學途中遇上特大暴雨、渾身濕透的情況。

葛珮帆回覆筆者查詢指,會嘗試要求相關官員到事務委員會解畫。她指,當然明白天文台十分專業,依據科學數據決定如何預警,但在某些情況下,天文台可能被市民覺得不夠貼地:「市民對天文台嘅期望,唔會只係想知道一啲科學數據,而係想知道外面天氣嘅潛在危險,等大家可以做好啲準備工作。大家會覺得同市民溝通方面,係咪可以做得好啲呢?例如更加善用科技?改善同市民溝通模式?」

葛珮帆舉例指,天文台可以和不同政策局加強溝通,及早提醒可能有特大暴雨,其他部門亦可更加人性化處理,解決市民最切身的問題,不同部門也可以汲取教訓,未來避免類似混亂再出現。她強調:「唔係想批評佢哋(天文台)啲乜嘢,而係想搵一個建設性嘅辦法,睇下點樣可以再做好啲。」

張華峰:要求官員解釋合理

經濟發展事務委員會主席張華峰向筆者表示,目前並沒有相關議程,如果在下次會議開始前有委員要求加插議程或召開特別會議,討論指定事項,他會發信徵詢委員的意見再決定是否加插;如政府官員有特定要求,也可加插議程。他指,暫時未收到委員相關要求。

至於原則上,張華峰個人認為邀請官員解釋的要求合理:「風暴來得好急,但(天文台)睇落又好似無充分預告,落波時間都改咗幾次,𠵱家科技咁發達,會唔會可以做得好啲呢?你知道啦,香港成個城市好多嘢都好緊迫,一個訊號早掛遲掛,都可以搞到手忙腳亂。」

鍾國斌稱非「big deal」

另一委員、自由黨黨魁鍾國斌則認為未必需要,相信天文台發出警告信號是以科學數據為依歸,但當然科學之餘亦可人性化一點:「會否解釋多一點,讓大家了解些,天文台是依靠什麼數據,如何作最終決定呢?這個當然有討論空間。」他笑言:「細細個都講啦,天有不測之風雲。天氣呢啲嘢,成日都有人投訴啦,做唔到自己需要就會投訴。」

他又提到,現屆立法會在會期完結前所餘時間不多,只剩一次在10月22日的會議,討論《施政報告》內容,「淨返兩個星期就完會,時間上容唔容許都未知。如果主席有所決定,又『攝』到時間,秘書處又配合到嘅,咪一齊傾,但我個人就覺得未『big deal』(重要)到呢個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