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從研究到參政 黃元山:智庫須落地變行動者 感謝董生教誨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新制度下的立法會選舉,出現一個與別不同的現象,芸芸報名者中,出現很多「專家型」人士,最為人熟悉相信是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黃元山。他接受《香港01》訪問時表示,「智庫參政」其實是健康現象,因為任何公共政策的討論,都應該建基於紮實的研究內容和數據,深信在新選舉制度下,有更多空間將理性的意見帶給社會,做到「思行並進」,推動政策改變。
他提到,相當感謝基金理事會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的教導,在對方身上學到非常多。

政策研究非只得「講」字

在訪問開始前,黃元山表明是次是以個人身份參選選委會界別,團結香港基金並非政治聯繫,而是僱主與僱員關係。他提到,過去6年在團結香港基金工作,帶領公共政策研究院,主力做政策研究及倡議工作;亦會推動整理香港本地歷史,以及讓市民更加認識國家的歷史文化等等。

他指,智庫在香港社會的角色,當然不會只是做研究那麼簡單,同樣是一個「落地」的行動者,將嚴肅的理論變成市民會關注的事情:「我們是『思行並進』的,不會只是坐在辦公室中寫spreadsheet(試算表)閉門式研究,政策研究從來不會只得『講』字,而是要面向社會。我們做調查,會親身接觸社會各個階層人士、各個持份者,做深入的訪談,吸納他們的意見,然後再想想可以做甚麼幫助市民。在接受你訪問前,我正好剛從新界北考察回來。」

智庫與立法工作應一脈相承

黃元山表示,團結香港基金過去就香港重要議題和不同政策範疇,如醫療、文化創意產業等,發表過多份研究報告,其中有關土地房屋的報告多達16份。不過他承認,在以往社會環境之下,推動政策改變有時不那麼容易,「就好像引入海外醫生,我們兩年前發表的醫療人手研究報告有詳細數字,醫生人手不足的問題是很明顯的,必須大幅引進非本地培訓醫生。不過我們向官員反映問題時,他們的反應是冷淡的。到了今年,政府終於提出修例,討論過程我們一直都有參與。」

他希望,透過完善選舉制度後首次立法會選舉,最終能夠像中央所想一樣,選出一群有心有力、愛國愛港的人推動社會進步,提出好的政策建議,急市民所急:「希望真正將聲音帶入立法會,論政時可以建基於紮實的數據資料,向官員、議員、社會充分地解說政策。智庫的研究和立法的工作,應該是一脈相承的。」

政府須有「政策突破」 同時「活用」商界力量

在新政治環境下,黃元山笑言民生政策「希望要做的事實在太多」,信手拈來舉出大量例子:「我經常說發展新界北需要『政策突破』,其實具體有許多層面的事要做:例如如何落實傳統土地收回、平整發展問題?如何落實基建鐵路的問題?如何將新界北發展成比肩維港都會區、具有綜合發展意義的北部都會,而非只是一個『衛星城市』?」

他認為,關鍵在於特區政府能否從過往的「中環思維」,蛻變成一種「區域性視野」,讓香港在一個更大的舞台上發展。「(創科業發展)先有更廣闊的視野,然後就用制度推進落實,盤活整個港深河套區,發揮『一區兩園』的效果,與新的創科園產生協同效應。要真正將香港的優勢,如基礎研究、金融服務,帶入園區中,也將深圳的企業帶出國際,變成一個與大埔白石角科學園不同的園區。」

又以青年發展為例,近年社會階級固化、上流困難,加上社會政治氣氛,導致青年對未來失去希望甚至離開香港。黃元山希望從基礎做起,指團結香港基金過去曾發表報告,建議政府革新現有的資歷認可機制,打通升學就業資歷階梯:「如何令青年從工作中累積的經驗能用得著,將這些『應用資歷』,轉化成為『專業資歷』,『扭鬆』整個教育系統?這對於未來青年上流,是相當關鍵的一個環節。」

在這個社會發展過程中,黃元山強調商界與市民應是站在一陣線,利益絕對沒有對立,最根本的方法是改變商界工作的文化,發揮好商界幫助社會的力量:「以前講資本主義,就是以賺錢為最終目的,只會講shareholder(股東)的利益。但現在我們更在乎stakeholder capitalism(持份者資本主義),在賺錢之餘,也會留意他們為社會所帶來的好處。政府除自己投放資源外,更加需要是促進商界向這個方向進發。」

讚揚董建華「急市民所急」工作態度

黃元山在訪問中多番強調,團結香港基金提出的終究是「建議」,是否實行仍看政府。然而基金發起人董建華始終是全國政協副主席及前特首,一言一行在社會上始終會帶來迴響,尤其日後如來自基金的人士在體制內扮演更積極角色,對公共政策有實質影響力,提出政策建議時,社會大眾或產生「向政府施加某種壓力」的觀感。

不過黃元山表示,沒太在乎「施壓」的說法,認為政策討論從來都是因時制宜,結論也是開放的:「我們做政策研究的人,希望能看到市民最關心的議題。政府在這個研究過程中,都是一個持份者,任何的政策研究和倡議,都是開放性的。我們當然希望找到最好的方案,吸納對最多人而言最有效益的意見,一切都是視乎交流互動,從來沒有說(政府)一定要採納甚麼方案。」

他提到,董建華作為主席,不時會在政策研究方向上提供一些意見和理念,個人對董建華十分感謝,形容在對方身上學到非常多:「他(董建華)做事的態度和方法、對家對國對香港人的關懷、急市民所急的態度,也很值得我們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