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陸瀚民贈言青年「延遲享樂」 提百日政綱落區了解青年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青年工作」四字人人都會說,但落手落腳直接連繫青年和政府高官的人,究竟有多少?參選今屆立法會選舉選委界的經民聯陸瀚民,過往曾組織學生討論公共政策、與高官直接對談,他接受《香港01》專訪期間談及青年政策主張。
陸瀚民表示,與青年對話不是一種單向的灌輸,社會領袖亦可以從青年身上學到不少新事物,因此提出「百日政綱」,希望當選後走訪不同群體進一步了解青年所需。社會不時有上一代、已「上岸」領袖批評指青年人「躺平」、「不上進」,但他指青年亦有青年的專長與局限,作為長輩與其不斷批評,不如多給一點同理心溝通了解。
事業已上軌道,陸瀚民分享其中一個心得為「延遲享樂」,視乎青年人能否在認知到自身專長、興趣後,忍住一時的困難,吸收經驗,甚至願意付出額外時間學習,形容「這是個人的選擇」。

+1

不介意外貌成焦點:從政者長得成熟是好事

訪問進行前一天,陸瀚民出席一場選委界見面會時,其外貌被傳媒截圖,標明他今年37歲(按:訪問翌日是其38歲生日),引起網民熱議,指陸的長相不像八十後。陸瀚民聞言笑指毫不介意:「青年人長相成熟,對於從政來說可能是個優點呢。處事時如果表現成熟,別人如果一問起得知『原來你咁後生』,可能印象分會大升。」

作為經民聯監事會主席林建岳的智囊,陸瀚民予人印象可能早已向上流動,與「大眾青年」有一段距離,不過他自言出身公屋家庭,在沙田乙明邨長大,直至30歲才搬離,生活十分「貼地」:「首先我沒有樓,現時的住所都是租的,所以如果你以買樓作為上流指標,我就不是一個『精英階層』;我連私家車都賣了,所以現時『無車無樓』。」

稱青年工作絕非單向教導

陸瀚民過往曾與《香港01》合作辦《策掂- 傑出政策人大賽》,鼓勵學生做政策游說工作,思考公共政策利與弊;其負責的「為正策士」計劃,多次邀來官員、議員、行政會議成員等社會領袖與學生對話,可以說,與青年溝通有實戰經驗可循。在工作過程中,陸瀚民感受到與年輕一代的溝通模式:「首先不是單向的教導,是一個相互學習的過程,是『教學相長』的,我政綱強調的是直接溝通、連結共贏、為青年打拼。讓青年接觸不同的社會持分者,總之『莫因善小而不為』,見得一個得一個,很多時未來的社會棟樑,就是靠這些溝通的過程一點一點累積而來。」

陸瀚民就青年政策提出「百日政綱」,若成功當選,會在首100天內舉行50場落區活動直接聆聽學生、網上社群、各社團青年的心聲;邀請主要官員、行會成員與各階層青年直接交流;接收青年求助個案,等等,「我相信,不是太多議員,會像我般經常走訪不同青年團體。」

他提到,青年人有大量迫切的問題需要解決,政府肯定有角色:例如住屋問題,想有自己的空間但經濟能力不足,是否可以強化青年宿舍政策;租樓的青年又是否可以得到額外的稅項減免;許多青年畢業後還學債已花去大半收入,是否可以調整還款年限、提高彈性,「總之希望代表到青年的聲音,站在他們的角度向政府反映問題,即使只是少少幫助都要。」

陸瀚民曾主理「為正策士」計劃,邀來官員、議員、行政會議成員等社會領袖與學生對話。圖為2019年初一次活動,邀來特首林鄭月娥。(「為正策士」fb專頁圖片)

楊潤雄批躺平主義 陸瀚民:不能「一竹篙打一船人」

不過,教育局局長楊潤雄上月撰文批評時下「躺平主義」,鼓吹消極人生心態易令人萎靡不振,長遠會窒礙社會進步。最新的《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要求加強推展價值觀教育,新增「勤勞」為第十個首要培育的價值觀及態度。課程發展議會價值觀教育常務委員會委員鄒秉恩甚至批評,年輕人普遍存在「好逸惡勞,有僥倖心態」。

陸瀚民認為不能「一竹篙打一船人」:「社會是會不停進步的,每一代人都會比上一代人有所進步,這是人類歷史告訴我們的事實。正如在科學園,現時都有很多年輕人在做初創企業,這是年長一輩完全無法想像的。」他提到,老一輩人有的是經驗,與其作那麼多批評,不如將經驗傳承下去,連結代與代之間的經驗,「批評總是比較容易『見報』,但青年人是否真的這樣想?我們要親身了解,做fact-finding(查找事實)。這個社會上『評論』太多,我的看法是,與其花時間在評論,不如直接和他們傾談、了解他們的需要更加實際。」

具體來說,陸瀚民特別重視培養青年人的「三觀」——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其中對青年有最明顯幫助的,在於及早提升他們對事業的「能見度」:「相信年輕人在學習階段,未必太多人知道自己的專長、將來事業發展會怎麼樣,都是抱『睇下點先』的心態,可能是家庭教育的分野,給予下一代的視野不同,中小學教育也沒有時間、足夠師訓讓老師教學生做生涯規劃,大眾青年未必見到一條很清晰的路向,以至於可能會走一些冤枉路、選錯科等等情況。總之要先給他們這個視野,增加青年的選項,學會如何選擇。就像本地就業難,在大灣區又有沒有適合的職位?大學才學習這些已經太遲了。」

他相信,如果日後有了立法會議員身份,無論在連繫青年與不同界別、舉辦活動教育青年人生涯規劃上,都會容易很多。

陸瀚民為經民聯監事會主席林建岳(右)的智囊。(陸瀚民fb專頁圖片)

自言「好抵得鬧」:不過岳少冇鬧過我!

說到「躺平」,這個詞彙必須與「內捲化」、「割韭菜」等內地用語一併理解:意指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後,一些獲得發展紅利「上岸」的在上位者透過不斷剝削下一代、掠奪他們的努力成果(割韭菜)鞏固自身的地位;下一代只能繼續永無止境但沒有意義的惡性競爭(內捲)。於是一些青年人由於厭倦這種競爭環境,直接放棄競爭,因此「躺平」背後實際隱含世代之爭以及對社會不公的控訴。

不過陸瀚民有另一種觀察角度。

以自身為例,他認為即使一時之間看不到出路,一樣可以從中學習,化為日後的經驗。「就像我在事業歷程中,我很『抵得鬧』。」他舉例指初出來社會工作時,曾有一次被老闆召入房中痛罵兩小時,但實際上那件事直接責任不在於他,但老闆會認為「唔通個客想點你都唔知咩」,從這件事中,他學懂細心觀察、靈活變通。

陸瀚民說完以上的話後,思索數秒,笑言現任老闆「岳少」沒有責罵過自己:「林生好好脾氣,仲教識我好多實質知識。」

「延遲享樂」:為事業自己多走兩步

這個學習、忍耐、吸收經驗、日後派上用場的過程,陸瀚民會稱之為「延遲享樂」:「就像我喜歡的跑步運動一樣,我會有一種『延遲享樂』的想法,一直在想『忍耐下去,很快就能完成到目標』。」

他指,這視乎大家是否願意為事業發展「自己跑多兩步」,例如在工作時間以外,再付出一些時間,自發學習更多知識、從事社會服務:「我喜歡工作、奮力工作,做更多我要做的事。放工之後你當然有權做其他事,及時行樂,但可能你向前走的速度就沒那麼快,這是個人的選擇。當然不是人人都那麼幸運,可以把興趣化為事業,而又有那麼多發展空間,這方面我算是比較幸運的,青年工作、公共政策都是我的興趣。」所以正如上文所言,讓青年及早認識到自身的專長、興趣,提升「能見度」,對他們往後發展太過重要。

林鄭月娥於2017年競選特首期間,曾以「同行」為口號。不過經歷2019年修例風波,青年人對政府離心似乎有增無減。(資料圖片)

撕裂下連結青年:得一個我都會去傾

願景雖多,不過現實政治的局限也十分明顯:香港過去兩年政治局面促使青年人不滿,自此對政治冷感甚至離開香港。陸瀚民過往連繫青年與社會領袖甚至特首林鄭月娥對談,在現時社會撕裂仍未修補的大背景下,似乎非常不易。

陸瀚民指「What happened is happened(發生了的事情就是發生了)」,過去兩年的事的確導致一些青年人與政府愈走愈遠。他坦言沒有人有靈丹妙藥,但會繼續維持「做得一個得一個」的信念,重申「勿以善少而不為」,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盡可能連結青年人與政府:「青年是社會的『關鍵持分者』,正如中共十九大報告說到,『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即使是一、兩個,只要有機會和他們傾談,我都會去。」

陸瀚民為立法會選舉選委會界別候選人。立法會選舉各界別參選名單,請按此參閱《香港01》選舉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