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25年|專訪楊森:一國兩制仍有轉機 社會表面安定惟人心未歸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回歸25年間,民主派在本港政治舞台曾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佔立法會近半議席,主導香港公民社會和輿論氛圍。但自《港區國安法》生效及新選舉制度落實,民主派非但絕跡立法會,核心人士亦相繼入獄、離港或趨向低調,影響力驟降。
民主黨前主席楊森接受《香港01》專訪談及回歸25年歷程,認為經歷過去3年事件,香港現時已進入「威權社會」,但個人對「一國兩制」仍然未絕望,期望將來仍有機會走向民主化,發揮「一國兩制」真正的優勢。
楊森亦慶幸對民主、人權、自由的嚮往以及成熟的公民意識,已經植根在年輕一代心中,這種信念相當重要。他以希臘神話中,西西弗斯反復推石頭上山的故事為喻,寄語青年人在惡劣環境下堅守信念,繼續為民主的目標奮鬥。
回歸25周年——政壇元老專訪之二

延伸閱讀:回歸25年|專訪曾鈺成:社會需時走出19年傷痛‎ 解結前提維護國安

形容回歸首22年「未至太差」 2019年後變得陌生

白髮蒼蒼的楊森,自2008年退任立法會議員後淡出公眾視線,較少參與民主黨黨務。而隨著近年政治環境變化,同代的民主黨元老李柱銘、李永達、何俊仁等,都因各自理由現時在囚、人不在港或保持低調。今年4月剛就未經批准集結案刑滿出獄的楊森,算是碩果僅存願意發聲的一人,但他向記者笑指:「言重了。」

「『一國兩制』確實是一件比較複雜的事,要點時間去摸索實踐。」楊森在訪問開首即道。他認為回歸25年香港歷盡高低起伏,內地和香港在制度、社會、文化各方面有很大差異,而在中國主權下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制度,需要時間摸索實踐。

楊森2022年4月剛刑滿出獄。(資料圖片)

政治觀念增強港人身份凝聚力

楊森憶述,1997年回歸後政制逐步民主化,一半議席由直選產生,是以被政治學者稱為「半民主體制」,當時亦有各種各樣的自由,市民權利受到法律保障,活躍的公民社會亦於當時建立起來,包括學生組織、工會等等,而由於市民關心政治,立法會選舉投票率逐步上升,顯示大家對香港社會認同感增強,「甚至可以說,比我們戰後那一代更強」;經濟也蓬勃發展,成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不過與此同時貧富懸殊長時間未能解決,堅尼系數冠絕所有發達地區。

楊森形容,香港「一國兩制」實踐情況,首22年是「發展強差人意,但未至於太差」,亦即縱使貧富懸殊、資源分配不公、兩地政治矛盾等問題早已出現,亦發生佔中等政治事件,但終究一些最重要的核心價值仍然存在。但2019年修例風波後起伏很大、轉變很急,「連香港人都覺得這個社會開始陌生起來,有許多人選擇移民。」

2021年立法會選舉,首投族投票率只有6.6%。(資料圖片)

指暴力事件不幸 「憑民主派不可能阻止」

楊森所指的引爆點,是2019年6月9日百萬人上街遊行反對政府修訂《逃犯條例》後,政府堅決將草案提交立法會。回歸前已任立法局議員的楊森憶述,中英雙方早於九十年代已預視到,內地和香港的政治法律制度非常不同,所以暫不處理和內地的遞解安排。

他指,過往已有大量權威學術研究指出,經濟發展到一定地步,民間對民主化、參與公共事務、公民權利獲保障的訴求會自然產生,《逃犯條例》修訂正正威脅到這道防火牆,尤其對於土生土長的一代青年人而言,是極為重要的價值。

楊森強調從來崇尚和平理性,絕不鼓吹暴力,但反問:「許多年青人參加示威,那我們要明白為何他們會參與呢?香港經歷兩代人的公民覺醒,大家重視民主人權法治,新一代都認同自己是香港人。」其後發生的社會動盪他亦始料未及,亦認為眾多暴力事件相當不幸,但坦言憑民主派不可能阻止這些事件。

自中央採取行動制訂《國安法》及推出新選舉制度,社會表面上安定下來,但楊森質疑:「社會是很靜,但深層次矛盾是否真的解決了?」指的不單是房屋土地等民生問題,還涉及政治矛盾、人心回歸等。

他舉例指,2021年立法會選舉直選投票率創出30.2%新低,18至20歲的首投族投票率僅得6.6%,民主派支持者不願投票;聯合國的2022年「全球幸福指數」排行中,香港由去年77位再跌至81位,排名比中國內地低。楊森希望當局可以小心評估、研判,「對於香港市民來說,憲制保障的各項自由很重要」。

楊森表示對「一國兩制」仍未絕望。(資料圖片)

對「一國兩制」未絕望:多元開放的香港對國家最有利

楊森指,按「一國兩制」的邏輯發展,香港與內地的關係只有3個路向:一是完全融入,經濟政治文化差異減少,變成普通一個內地城市,法制、新聞自由等範疇完全改變;二是兩者漸行漸遠,長遠或衍生分離主義;三是平衡兩者,不影響中國主權下當局體會到兩制的不同,明白到香港要維持多元開放才會安定、人才匯聚,為國家提供互補的優勢,這是最理想方向。

他坦言,觀乎過去3年發生的事,似乎香港已被拉向第一種模式,即逐步倒向內地的一套,原有的差異大幅收窄。他指大家也毋須避忌,香港現時已進入「威權社會」,舉例指「無國界記者」新聞自由指數,今年香港已由80位暴跌至148位;各種各樣的示威或國安相關案件,法律問題只是表象,底因都是政治。

儘管如此,楊森表明對「一國兩制」仍未絕望,「『很有希望』我又說不出,只能說『一國兩制』中間有波折,但不代表我們要放棄。」他表示,至今仍然認為「一國兩制」是處理中英歷史遺留問題、調和香港與內地兩種制度差異的最有效方法,民主黨亦向來理性務實,支持「一國兩制」下推進民主、改善民生。

楊森談到民主黨未來的參選路。(資料圖片)

未來是否參選主導權不在民主黨

說起民主黨,去年新制度下的立法會選舉,民主黨在政治氣氛低沉之下缺席,該黨在新政治形勢下亦展現各種不適應,昔日泛民第一大黨前途成疑。不過楊森認為,民主黨未來參選與否,主導權不在於他們,而是外在的政治環境,民主派支持者還是否願意投票,這一點中央和特區政府扮演最重要的角色。

楊森指出,既然官方所需要的平定亂局、愛國者治港已然做到,那接下來需要問的問題就是,到底想日後政治局面、選舉制度的包容程度去到哪:「會否跟從《基本法》重新循序漸進走向普選,而不是將政改完全放下呢?起碼要在議程上,讓市民覺得不是想像中那麼封閉。對公民社會的態度又是否可以重新開放呢?當市民看到政治環境改善了,可以參與了,自然會重新願意站出來投票,但如果他們都有無力感,就憑我們是無法說服他們重新出來(投票)的。」他認為,香港市民聰明得很,十分清楚社會在發生什麼事,大批選民不投票、一時之間政治冷感,肯定與政治氣氛有關,這並非民主黨一己之力可以改變。

楊森表明,政黨的初心是為市民服務、替市民發聲,即使沒有議席也可繼續以壓力團體等方式繼續發聲,做好地區服務尋找合適的民生議題。他承認在立法會沒有議席,要將議題化為政策討論會困難很多,但民主黨一路走來,也不是時時那麼順利,現時在逆境之下,更加要勉勵黨友不應放棄,是以上月民主黨舉行集思會,久未公開露面的楊森出席發言,鼓勵黨內年輕一代。

民主黨。(資料圖片)
我會欣然下山,再次從山腳將石頭推上山頂,有如爭取民主、法治、人權和自由一樣。我會堅持和平、理性、非暴力,謹守崗位,不會放棄。鍥而不捨爭取下去,民主、自由的日子總會來臨的。法官閣下,我認罪但不認錯,也不會求情,亦不作上訴,謹此陳詞。
——楊森去年4月於法庭陳情內容

以西西弗斯為喻:爭民主不畏困難

楊森是本地民主運動最早期參與者之一,八十年代創立匯點、爭取八八直選,1991年首屆立法局直選便當選入局,見證本港民主派由興盛到分裂、激進力量抬頭,到今日被全面肅清;民主黨亦由九十年代與中共決裂,到2010政改首開溝通大門,到近兩年被政治巨浪一併影響。他指歷史沒有「如果」,亦不確定有生之年能否看見香港實現民主化,但認為活在當下,除了好好思考未來前路,更重要的是在困難之中能否堅持下去。

希臘神話中,西西弗斯被懲罰反複地將石頭推上山,但石頭每次都會滾回山下,永無止境地重複下去,是為無盡的痛苦。楊森去年在2019年8.31港島未經批准集結案中,以此作為庭上陳詞,形容自己爭取民主的過程。

他在訪問最後,借此語重心長寄語青年:「民主、人權、自由,不單是一種制度,更是一種文化修養、人文精神,只要大家內心重視個人政治權利和自由、尊重不同人的意見,香港就是一個民主的社會,這是我們的信念。推石頭上山看似沒有結果,但在這個過程中社會也會慢慢改變。」楊森在說這番話期間,左手緊緊捉住記者的手臂,眼神誠懇,十分希望將這信念傳達給下一代,「我會用我的方式,和平、積極、務實地面對未來的挑戰,堅守崗位,希望大家也不要因為轉折而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