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聯晤陳茂波 倡過渡屋全由政府接手 縮短公屋建屋流程

撰文:文睿
出版:更新:

房屋土地問題一直為人詬病,新政府上場後,成立「土地及房屋供應統籌組」及「公營房屋項目行動工作組」。民建聯立法會議員劉國勳、陳恒鑌及陳學鋒今日(25日)與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及副司長黃偉綸會面,分別就兩個工作組提出13項及4項期望和建議,包括重啟郊野公園邊陲地帶研究、接手興建過渡性房屋、縮短公屋建屋流程、引入私人參建公營房屋模式。

促政府直接負責偏遠過渡屋項目

劉國勳表示,政府自言房屋供應未來10年「頭輕尾重」,認為現時只有增加過渡房屋供應才可以「止咳」。他指,目前大部份過渡房屋由非牟利機構主導,但這些機構都非相關行業專業,項目興建前須經多個部門審批,建議改由政府「工作組」直接負責,藉此控制過渡性房屋的質素和地點,他透露正副司長都認同建議,相信會積極考慮該意見。

陳恒鑌指,政府應加強「基建先行」原則,他指北都會交通基建仍未完善,「北環線都要好多年後先起好」,但隨著房屋在區內興建,大量市民入住,當區內地積比改變,同時增加交通負荷。另外,交通基建設施未完善,「市民搬入去都會存疑」,因此他強調「道路需要先行!」

高球場倘上馬 須注意「基建先行」

提到近來備受爭議的粉嶺高爾夫球場發展,劉國勳認為,高球場應先向環境諮詢委員會補交齊全資料。不過,他強調當區交通配套仍未完善,即使決定發展,政府亦須注意「基建先行」,另外高球場發展預計於2029年才可供應房屋,需時較長,政府可積極考慮其他方案。

梁熙:過渡性房屋難令有需要家庭受惠

另一民建聯議員梁熙指,公屋平均輪候時間已超過6年,現時有不同過渡性項目紓緩環境惡劣及輪候公屋多時的家庭的壓力,惟單位未必切合基層的實際需要,出現有單位空置、有需要家庭未能入住的問題。

梁熙指,過渡性房屋單位雖然在帳面數字上足夠,但對等待上樓的公屋家庭申請者,卻未能真正受惠,亦反映政府資源錯配。梁熙認為,資源錯配與政府資助過渡性房屋是以單位數目為標準,而不是以單位面積計算,故項目申請者興建更多單位,可獲得更多政府資助以補貼成本;政府亦應要求申請人按實際需求設計不同類型的單位,而非只為「跑數」增加單位數目,而側重1至2人單位。

梁熙。(梁熙Facebook)

民建聯對「土地房屋供應統籌小組」的建議:

1)訂立明確工作目標;2)檢討總土地需求;3)編制與《長遠房屋策略》相配合的土地供應;4)提高地積比,善用已有土地資源;5)全面審視16,000公頃綠化地帶;6)重啟郊野公園邊陲地帶研究;7)釋放祖堂地發展潛力;8)研究進一步縮短土地發展程序;9)審視大型發展計劃推展進度;10)落實「基建先行」和「創造容量」的發展方針;11)每年公布未來5年的私人住宅賣地計劃;12)監察建造業人手供應情況;13)為土地及房屋供應建立清晰的問責機制。

民建聯對「公營房屋項目行動工作組」的建議:

1)監察及督導過渡性房屋項目;2)致力縮短建屋流程;3)重啟私人參建模式;4)更廣泛應用新建築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