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三院辦網上親子輔導研究 揭兒童行為問題發生頻率下跌約兩成

撰文:翁曼琛
出版:更新:

東華三院家庭成長中心早前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展開為期3年的「家庭樂輕鬆」計劃,並於2021年2月至2022年3月期間,對2至8歲有行為問題的兒童及其家長進行網上親子互動輔導(Parent-Child Interaction Therapy,簡稱PCIT),並進行成效研究。研究發現兒童的不良行為明顯減少,家長能掌握正面的管教技巧,讓管教壓力得以紓緩。家長亦表示這項輔導服務十分實用,治療員也能就他們的情況作出適切的建議。

是次輔導服務共有54對親子參與,其中27對為介入組,另外27對為對照組。介入組會獲安排參與每星期一次的一小時密集式治療,第一部分教導家長在子女主導的親子遊戲中,運用適當的技巧培養良好親子關係;第二部分則着重提升家長管教子女的效能,教導家長在他們主導的遊戲中讓子女服從命令。

兒童行為問題發生的頻率度減少 經常稱讚子女

研究結果顯示,兒童行為問題發生的頻率在治療前約有160分,治療後下跌至125分。親職壓力在治療前約有124分,治療後下跌至約110分,同時抑鬱、焦慮和壓力由約24分下跌至約17分,家長的親職效能感滿意度由約27分升至約30分,全部均獲得改善。此外,家長在治療後經常稱讚子女,甚少會向他們下命令或說負面說話。

輔導服務全面實用 治療師能提供情緒支援

家長認為是次輔導服務內容全面、策略實用,治療師能就他們的情況作出適切的建議及情緒支援。他們在治療過程中很少遇到網絡不穩定的問題,認為輔導模式十分方便。若身邊的朋友對教育子女感到煩惱,也會向他們推介這項輔導服務。

治療師提供服務後也對網上輔導的成效感到樂觀,因能更加了解家長在家中照顧子女的困難,從而提出有效改善管教子女的技巧。不過他們指可以加強網絡技術方面的支援,治療師本身亦需接受培訓後才提供服務。

只局限於願意接受服務的家庭 為家長提供情緒支援服務

不過,由於是次服務只限於願意接受治療的家庭,研究對象缺乏多樣性,且因疫情關係而只可提供網上服務,未能與實體輔導進行成效比較。有些家長因要照顧多於一名子女而難以專心接受治療,甚至因個人因素而需進行實體輔導。

東華三院家庭成長中心主任戴煒堯表示,服務成效深獲家長認同並推薦,激勵機構持續發展及推動實體及網上親子互動輔導服務,以回應本地兒童及家長的需要。希望將來能提供更完善的網絡技術支援,以至為育有多於一名子女及有情緒問題的家長提供額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