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協調查半數青年網上「報喜不報憂」 拒「放負」望建正面形象

撰文:容育仁
出版:更新:

年輕人打卡文化盛行,熱衷將生活放上社交平台,但原來不少人分享時卻刻意會避免放負。香港青年協會(青協)「2024網絡形象與情緒健康」問卷調查所顯示,超過一半年輕人因「不想向他人透露或散播負面情緒」或其他原因,不願在網上「放負」;近7成年輕人希望個人社交媒體,能給予別人正面感覺。

青協希望年輕人明白網絡形象只佔一部分,要加強了解、欣賞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從而建立正向自我形象。

青協「uTouch網上青年外展服務」為了解年輕人如何面對自己於社交媒體上所建立的網絡形象、情緒表達及自身情緒健康的情況,早前針對12至24歲的本地年輕人進行「網絡形象與情緒健康」網上問卷調查,成功收回1,651份有效問卷。

年輕人社媒偏向「報喜不報憂」

近七成青年希望在個人的社交媒體予人正面感覺,會先修飾言論及圖片才上載內容。示意圖(資料圖片)

調查中近七成(66.8%)青年希望在個人的社交媒體予人正面感覺,會先修飾言論(58.1%)及圖片(55.1%)才上載內容。五成六受訪者(55.9%)不願意在社交媒體上表達負面情緒,主要原因是「不想向他人透露或散播負面情緒」(49.4%)、「帳戶中的人並非自己全部都熟悉或現實生活的朋友」(21.3%)及「害怕他人會批評或胡亂揣測自己」(13.8%)。

調查亦顯示,超過一半(55.9%)青年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分享的內容;七成(69.3%)青年在發布帖文前會花很多時間去思考內容,另有七成人(70.5%)會避免別人對自己分享的內容有負面感覺。

青協指調查結果反映青年在社交媒體傾向「報喜不報憂」,隱藏真實的個人情感,藉此塑造正面的網絡形象。

如長期抑鬱 應適時表達情緒

香港青年協會督導主任陳英杰指出,青少年對網絡形象極為重視,這對其自我評價及情緒健康產生重大影響,希望年輕人明白網絡形象只佔一部分,要加強了解、欣賞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從而建立正向自我形象;若因為擔心網絡形象而感到抑鬱、焦慮或失眠,應適時表達情緒。

有海外學者指出,如網絡使用者在社媒經常真實地表達自己,而不是以理想化形象進行情緒表達,其主觀幸福感會較高,同時焦慮和壓力感也會減少,整體情緒狀態會較健康。

「青年精神健康月」關注年輕人精神健康

為加強支援年輕人精神健康,呼籲公眾關注及正視青年精神健康狀況,青協將於3月訂為「青年精神健康月」,除加強熱線輔導服務外,亦會舉辦《邂逅二次元的我》網絡形象情緒展及推出「網上自我療癒之旅」,活動詳情可瀏覽青協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