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遊】香港動植物公園暗藏傳奇物種?動物園迷帶你睇園內亮點

撰文:花蝕
出版:更新:

香港,只是個彈丸之地。但在這個城市卻有許多可以看動物的地方,保護區、公園、山林、濕地,野生或是籠養的動物都不少。
就說專門的動物園,香港有香港動植物公園和香港海洋公園兩處景點,這兩個景點單純用來展示動物的地方都不大,但相對內地,做得很精細,可謂是螺螄殼裏做道場。它們都是世界動物園暨水族館聯合會(WAZA)的會員。在中國,僅有台灣的台北動物園、高雄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和這兩個公園,入列WAZA會員。能夠加入這個組織,其實也是一種實力的認可。
今天,我們先來講講香港動植物公園。

靈長區:二十年前優秀,如今還湊合

香港動植物公園位於中環地區,這裏是香港的市中心,寸土寸金,地價高得恐怖,但依舊留下了幾小片空地給動植物園和其他公園。

香港動植物公園的面積僅有5.6公頃,若談大小幾乎無法和大陸任何一個正經動物園相提並論,甚至已經很小了的倫敦動物園面積都是香港動植物公園的3倍。如此大小,很難飼養大型動物。因此香港動植物公園僅飼養中小型動物,主要展示靈長類和鳥類。

長臂猿、合趾猿與其他靈長區住客(點圖放大)↓↓↓

整個動物園分東西兩個大區,西區是靈長動物區。香港動植物公園位於山地上,作為植物園園內的植被相當不錯,但可惜的是,這兒的靈長籠舍無論是設施或是理念都比較老,沒有利用天然的環境,也並沒有造什麼景。

展示的靈長類中最顯眼的是長臂猿。在數個高大的網籠中,白頰長臂猿們借助網壁上下翻飛。大概因為氣候、環境合適,還飼養有幾個完整的家庭,這些白頰長臂猿很喜歡叫。在樹林的圍繞下,這些叫聲混響得特別熱鬧。

白頰長臂猿叫夠了,旁邊的合趾猿又唱了起來。合趾猿是長臂猿中最大的種類,身高可達1米左右。加之身材粗壯,一晃眼過去你會覺得見到了一隻黑猩猩。合趾猿無論雌雄,喉嚨上都有一個碩大的喉囊,平時難以見到,但一叫就會鼓起來,脹成足球大小。合趾猿會用這個結構提升鳴叫的音量,也能靠它發出特別的共振音。

香港動植物公園的紅毛猩猩。(花蝕提供)

西區的深處,還住着一家紅毛猩猩。這些猩猩的籠舍比長臂猿們可是大多了,但若以大陸優秀動物園的標準來看還是不夠大。籠舍是全封閉的,籠頂特別製作了許多交錯的斜樑,模仿林間樹冠的枝頭。紅毛猩猩們很喜歡這個結構,我去的時候,幾個個體全窩在上方。

若是看紅毛猩猩場館的地面,就顯得不夠好了。這兒的一個籠舍裏有人造的樹枝,也有人造的瀑布,但另一個基本是空的。佔地面積不夠無法擴大籠舍可以理解,但已有的籠舍裏不怎麼做豐容就不太好了。

整個靈長區,呈現出展示的動物愈大,飼養條件愈跟不上的狀態。只說靈長區,大陸已有幾個優秀的動物園超過了香港動植物公園,比方說南京紅山動物園。這片區域在二十年前可談上優秀,在現在有些落伍。但話說回來,這些籠舍還是比大陸大多數動物園的要好。

香港人太會養鳥了

穿過地道,便來到了香港動植物公園的西區,這邊是鳥類展區。展區中,也有一些老式的小型籠舍,飼養了一些雉雞或是鳩鴿,但最好看的當數幾個大型的混養鳥籠。這幾個鳥籠的主題還不一樣,有展示黑臉琵鷺、紅鹮、林鴛鴦的水鳥籠舍,有飼養犀鳥、鳩鴿的林地鳥舍。

黑臉琵鷺、鳳冠鳩及其他鳥舍(點圖放大)↓↓↓

黑臉琵鷺是香港野生動物保護的一個標誌。這種瀕危鳥類,長着白身子和黑臉,牠們覓食的時候會把琵琶一樣的扁嘴放在泥地灘塗中左右晃動,靠靈敏的觸覺尋找水中的獵物。黑臉琵鷺身邊是一群美洲紅䴉,稍遠處還有幾對林鴛鴦。林鴛鴦是我們熟悉的鴛鴦的親戚,生活在北美。

水鳥生活的籠舍中有上下兩個池塘,中間以小瀑布相連。籠舍的觀察面有上下兩處,借助高差和坡度的合理設計,每一個觀察面都只能看到一個池塘的水面。加上籠舍內較為密集的植被,保證了動物不會被360度圍觀,不會有太大的心理壓力。

林地主題的鳥舍中,最好看的是鳳冠鳩。鳳冠鳩是一類生活在印尼、巴布亞幾內亞的大型走地鴿,牠們的個頭太大,飛行能力很弱,但在林間穿行時頗為敏捷。鳳冠鳩最明顯的鑒別特徵,是腦袋上扁平的鳳冠,讓牠們那小小的鴿子腦袋看起來特別高貴。

香港動植物公園鳥類展區的介紹板。(花蝕提供)

在老的分類方法中,鳳冠鳩屬分三種:藍鳳冠鳩、維多利亞鳳冠鳩和紫胸鳳冠鳩。最近,科學家剛從紫胸鳳冠鳩裏新分出來一個南鳳冠鳩。不算這個新種,香港動植物公園已經把鳳冠鳩屬集齊了,這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這幾個種在外形上有細微的差異,叫聲也有所不同,放在一起,需要仔細觀察才能分辨。園中有漫畫化的圖鑒,將這3個種的差別畫得一清二楚,借助這個工具,只要仔細,你肯定能分辨出不同。

香港人確實很喜歡鳥,也很會養鳥。在香港動植物公園隔壁的香港公園中,還有一處鳥類展區。其中,有一個巨大的可進入式鳥類溫室,我運氣不好,去的時候正在修,所以沒有參觀。旁邊的展區中,飼養着一些大型犀鳥,也頗為可觀。

小葵花的傳奇

正在看犀鳥的時候,我突然看到一隻白鳥從我眼前晃過,還發出了嘈雜的叫聲。當時我懵了一下,突然意識到,香港城區的白色野鳥,叫聲還很難聽,除了牠還能是什麼!牠是誰?牠是小葵花鳳頭鸚鵡,牠可是香港野生動物中的一個傳奇。

小葵花鳳頭鸚鵡可不是在澳洲常見的大葵花,而是原產於印尼和東帝汶的極危物種。這個物種在全世界僅剩不到一萬隻,香港的野生種群佔了全世界的十分之一。

看看這傳奇物種的風姿(點圖放大)↓↓↓

香港種群是怎麼來的呢,這就傳奇了。二戰期間,日本鬼子打到香港之前,港督楊慕琦養了一些。為了防止自己的鳥被日本人俘虜,港督在抵抗失敗投降被俘前把鳥給放了,這就造就了香港的小葵花鳳頭鸚鵡種群。

入侵生態學裏有個十數定律:外來傳入的物種只有10%能夠定植,定植的物種只有10%能夠擴散,擴散的物種只有10%有害。看起來這些小葵花只是在城市生態環境中定植了,沒到後面兩步,不用太擔心為害生態啦。

我問過本地的朋友,小葵花在香港公園附近非常常見,他們甚至都不把牠當一回事。而在九龍公園中,有更密集的一群。包括小葵花在內的各種野鳥受到香港嚴格的法律保護,當地的環境也適合生存,牠們的生活,想必很如意吧。

環境這麼好也是有副作用的。香港動植物公園內的蚊子和小咬實在是太多了,我一個不小心,腿上就被咬了一片包。不過,這也算甜蜜的煩惱,為了看到這些過得不錯的動物,被咬咬也就忍了。

香港動植物公園

【本文獲「花蝕」授權轉載,微信公眾號:NewMediaBusi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