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舞蹈團習武練功 探索武藝跨媒介之路

撰文:賴家俊
出版:更新:

在全球萬千武術體系中,因種種原因,有不少武術或舞蹈都互相呈現另一方元素。武術和舞蹈都涉及姿體動作和協調發力的共通元素,而在中國文化中「舞」、「武」在文化上亦有其相互交融共始源流,所以學者馬敘倫在《說文解字書疏》中曾有「舞為武的轉注字」之論。香港舞蹈團近年策劃《中國舞蹈與中國武術之交互研究與成果呈現》計劃,8位舞團舞者及其他獨立舞者以研究員身份,隨中華國術總會幾位師傅學習洪拳、永春白鶴、蔡李佛和八卦掌,希望將武術元素融入舞蹈創作,為中國舞蹈表演藝術及創作題材提供創新及具香港特色的元素。
文、攝:賴家俊

香港舞蹈團藝術總監楊雲濤先生。(賴家俊 攝)

這次計劃由香港舞蹈團主辦及策劃,香港舞蹈團藝術總監楊雲濤先生中華國術總會總裁趙式慶先生合作推動,並獲民政事務局(「具競逐元素的資助計劃」其中一個受資助項目)資助,計劃為期三年分三階段,在頭兩個階段大約兩年時間內,舞團舞者以研究員身份,跟隨洪拳林存浩師傅、趙式慶師傅、白鶴拳李剛師傅、蔡李佛張競文師傅、趙智敏師傅和八卦掌鄧昌成師傅,學習這幾門在香港紮根多年拳術,並於下年最後階段,將研究成果以一系列武術工作坊、研討會、講座及展演等活動呈現給公眾。計劃期望通過以中國舞蹈與武術之間的互動、瞭解、訓練和實踐,為中國舞蹈表演藝術及創作題材提供創新及具香港特色的元素。此項目同時為舞蹈界的專業、新進及年青工作者提供持續進修和訓練機會,並創造跨藝術媒介的研討和交流機會。

舞者習武特別障礙
有份參與工作坊,為舞者之一的香港舞蹈團藝術總監楊雲濤表示,當初會有這計劃是希望能讓香港舞蹈團在他領導下培養自己藝術風格,在日常創作編舞同時,探討回歸大家跳怎麼。

楊雲濤表示,是次研究將以舞蹈為重點,最終階段向公眾呈現研究成果。(賴家俊 攝)

「中國舞是一個很大概念,我們想在這概念中找回實在。中國武術除了身體動作外,還有豐富傳統文化,涉及很多哲理。若果舞團成員在跳中國舞時,能認識一些基礎中國武術、當中的基本道理或概念,這應該是一個很正確發展方向。這計劃我們先學習傳統中國武術,最後會回歸舞蹈。」

隨著計劃進行約兩年來,楊雲濤表示深深體會所學愈來愈困難,舞者表面上習武很有優勢,卻也潛在不為外人知障礙。

「舞蹈員的優勢在有很好身體協調,是對學武有很大幫助,但另一方面卻讓我們學習武術時忽略了當中的細節。舞蹈員太容易學到表面的動態,但忽略了武術中間的用力,這才是武術最重要。尤其我們學習內容大部份是南方武術,這些武術動作小但其實很有力,要慢慢練習才能有效果,這點是我們學習時最大阻礙,要努力克服,學習時不斷告訴自己忘記自己在跳舞。」

根據計劃階段,今年十月會有內部邀請(第二階段),中段呈現目前所學。而正式到2020年年底會將計劃成果面向公眾,楊雲濤表示到時不會單單只有武術展現,他希望觀眾在看到參與這計劃舞者的舞姿時,能感受到武術對他們帶來影響。
 
談及中國武術眾多,為何以這幾門武術作計劃研究重點?楊雲濤表示:「香港保留很多武術傳統,不少構成香港文化重要部份和特色。我們計劃不選少林、武當武術,而選擇了那些在香港已紮根多年發展的武術,注重與本地師傅交流。」

+3

讓武術作不同面向探索

(圖右二)中華國術總會總裁趙式慶有份負責洪拳教學。(照片由香港舞蹈團提供)

而有份參與教學的中華國術總會總裁趙式慶表示,中國傳統武術包含不同內容和養份,以技藝為核心、但亦有套路表演和醫館養生等元素,本身有很大發展空間。當代武術長時間在民間發展也有其侷限,希望這計劃透過「表演」探索更多空間,讓武術不單只在傳統範疇,而要能影響其他文化。

「大家可以看看中國武術在晚清至民國年代,有很多不同範疇嘗試和探索,但很多嘗試在當代已停止。」

在拳術上,他推薦以南方洪拳、永春白鶴和蔡李佛為舞蹈團學習南方拳種,因為這幾種拳術從技擊角度作切入點,分別在短、中、長距離的技擊均有其代表性。

永春白鶴拳李剛。(賴家俊 攝)

採訪當日,正值永春白鶴拳李剛師傅的教學環節。李剛表示,永春白鶴拳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在傳統武術中以重形取意,相信能與舞蹈有很好交流契合。教學方面,李剛主要教授白鶴拳中比較簡單靈活,能表達鶴拳部份,而減少剛猛和技擊動作,但他特別注重學員學習站樁。

李剛認為現時很多傳統武術都較多探討套路,少論及功法,若缺乏好的站樁便如「起樓無地基」。雖然課節時間不多,但他認為有站樁訓練總比完全沒有好,這樣能訓練好學員腰馬讓協調性更好。他更進一步表示,這交流計劃讓他教學雙長,這些舞蹈員特別專注,而且能舉一反三,更執著做好每個動作。

除了與舞蹈團的交流計劃外,中華國術總會上年也與香港中樂團合作,希望從傳統樂理中探討武術發展可能,也實踐他們希望讓傳統武術作多元化探索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