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藏着的武林|繼續消費民族情感與文化情懷 再也行不通了

撰文:李開泰
出版:更新:

在傳統武術備受衝擊的當下,中央電視台毅然推出了紀錄片《藏着的武林》,聲稱是要「科學地解讀中國傳統武術的歷史源流和真實面目。為觀眾解密一個藏於民間,卻鮮為外人所知的中國傳統武術世界。」
不過節目上架之後,卻引來了大量爭議。不少在片中出現的大師,其身份和戰績都備受觀眾質疑。而從呈現手法上講,《藏着的武林》依然是沿用舊有的文化論述作包裝,並沒有解決到大眾真正關心的問題,那就是中國武術的實用功能。

延伸閱讀

【國術】中國武術史上的百年公案 究竟何謂真正的「內家拳」?

【解讀.馬保國】中國武術的武俠情意結 神功 絕招與門派的營銷

打假時代的傳統武術紀錄片

一共六集的《藏着的武林》,已於上年尾播出,並於今年初在中央電視台的官方網站及YouTube頻道全數上架。製作組號稱花了三年時間走訪全國各地,發掘那些不為人知的武術流派,以及採訪了一批在時代洪流底下,依然堅持教導傳統武術的師傅。

在第一集節目,製作組便率先訪問了著名武術研究學者馬明達教授,闡明傳統武術由軍旅走向民間所遇到的必然問題。然後再去到了上海、廣東、西北等地,拜會形意、詠春、八門拳、蔡家拳、黑虎棍等武技的傳人,以及一些希望將傳統武糅合現代搏擊的運動員。

可以見到,製作組的取材方向大致分成兩類。一則,乃民間的基層拳師。他們的知名度不高,所習武藝亦非主流大派。雖然形意、詠春、八極等著名拳種亦有被提及,但相較之下確實篇幅不多。二則,是要突出傳統武術與搏擊運動之間的結合,而非單純強調前者所具備的實用功能。

這兩個重點除了是呼應近年對「傳統武術大師」的打假風潮,顯然也是吸收了《體驗真功夫》的教訓。早在2013年,央視就推出過同類型的紀錄片系列《體驗真功夫》。該節目找來多位著名的武術大師現身說法,示範傳統武術如何克制現代搏擊。觸發軒然大波的徐曉冬打假風潮,便是因太極大師雷雷在節目內聲稱可以單手破裸絞而引起。

始終都是迴避核心

單就這兩點來講,《藏着的武林》確實比起《體驗真功夫》有所進步。至少它願意拋開「大師」和「絕招」的包袱,承認搏擊運動對武術發展的重要性。

然而在具體細節方面,《藏着的武林》其實並沒有突破傳統武術的一貫營銷手法。事實上,《藏着的武林》這個名字本身就蘊含了傳統武術在舊時代的一個重要元素,那就是「秘傳」。在節目的第二集,主持人去到了甘肅省天水市,尋訪當地隱秘的黑虎棍法。按製作組的說法,黑虎棍法的傳人原先不想在鏡頭前演示對練之法,免得家學外傳。後來在主持人的再三請求下,才首次披露了箇中的訣竅。

筆者絕對尊重每個武者的選擇,若然習者確實不想將技法顯露人前,這當然不能強求。問題在於這一幕的舖排,不斷營造出秘傳的特殊價值,並表示黑虎棍乃過去對付土匪的實戰棍法,不會是花架子。但縱觀全集,卻始終沒有人完整展示過黑虎棍的實際打法。

要知道在經歷了一系列的打假事件後,大眾已經相當意識到,要驗證傳統武術的實際功能,公開交流就是唯一的途徑(拳腳、兵器俱如是),而製作組卻偏偏略去了這個要點,反過來褒揚秘傳的文化意義,跟過去其他的傳統武術節目無甚分別。

+4

文化和情懷的一貫包裝

這種「避重就輕」的拍攝手法,不只出現在黑虎棍法。對於其他類型的拳種,以至於搏擊運動,製作組也是採取同樣取態。既然對武術本身的描繪闕如,要吸引人正視傳統武術的價值,很自然就要回歸到過去的兩大元素,即文化傳承與民族情感。

同樣在第二集,製作組採訪了一位梅姓的心意六合拳傳人。他的兒子本想參加搏擊賽事,希望他朝能夠將傳統武術的技法帶上UFC。結果後來卻身患重病,不得不放棄夢想。說到這裡,梅父驟然落淚。而在該集的尾段,則講述了一位外籍武者到中國尋訪老朋友的故事。他曾在80年代來到中國,跟劉姓的八門拳傳人有過交流。製作組於是安排他們會見,兩位老人頓時相擁而泣。

上述的各個經歷,固然賺人熱淚,觀眾亦毋須質疑其真實性。但感人的背後,某程度上亦是反映傳統武術的脫節,以及體制對於武術運動員的忽略。但節目組並沒有在此深化討論,而是將之刻劃成武者對於傳統文化的堅持。結合前文所提到那種深入民間、重視秘傳的取材風格,製作組想表達的意思或許如下:

中國傳統武術的確是貨真價實,但它的核心技法卻一直隱藏在鄉村鄰里。近年被人打假的拳師,其實算不上中華武術的真正傳人。而大眾卻忽略了民間拳師傳藝的苦心,將外國人都尊敬的中國傳統文化,批評得一文不值。

+7

不要再亂請代表

以上的推論,有可能是筆者的過份解讀。但製作組想以民族觀念捆綁大眾對傳統武術的信仰,則確實是有跡可尋。其中一個例子,便是對李小龍的形容。

在第五集中,製作組以UFC在北京舉辦賽事為楔子,講述了李小龍對整個MMA運動的影響力。節目亦訪問了UFC亞洲區總裁張卓麟,他明確表示,李小龍就是MMA之父,對此中國人應該感到自豪。

有關李小龍與MMA之間的關係,【武備志】已有另文專述,在此不贅。至於指出李小龍乃中國人的驕傲,這點則實在值得商榷。李小龍所創立的截拳道,本身就糅合了詠春、拳擊、劍擊等多國武術,很難稱其為傳統武術的延伸,反而更該視作一種改革。李小龍本人亦曾經明確表示,自己不欲被中國人或美國人的身份規限,他只是一個人類【註一】。

+3

當然,製作組並非一味賣弄民族情感。正如前文所述,今次《藏着的武林》亦採訪了不少勇於糅合傳統武術及現代搏擊的武者。然而這些人的身份和戰績,卻再次引來了大眾的質問。例如在第六集出鏡的「少林實戰功夫學院」創建人釋延孜,他確實是一個有實績的搏擊選手,幾年前曾在鄭州以43秒時間,擊倒了坦桑尼亞「拳王」蓋博瑞。事後,蓋博瑞自己表明,他只是一個到中國讀書的非洲留學生,過去6場比賽只贏了1場,絕對稱不上「拳王」。這個銜頭純屬賽事主辦方的炒作。

至於在第三集接受訪問的形意拳師于純海,他聲稱自己曾在十多年前的一場交流中,輕取了某個散打選手,並有片段為證。結果節目播出後,這個「散打選手」公開表明身份,並指自己當時根本未接觸散打,練的都是傳統少林拳。而那一條片段也稱不上搏擊,于純海當時乃騙他試手,出全力取得甜頭後,不足20秒就落台,像算計他一般。

+5

平誠而論,這些反駁的說法同樣有待驗證。例如就有武術界的人表示,于純海的對手確實是練散打出身,其時已經開辦搏擊學校。這番說辭純粹是為自己找下台階。而釋延孜與非洲學生比賽一事,則可能是主辦方的宣傳伎倆,他本人未必知情。

不過,這些爭議卻反映出,製作組在找尋及介紹受訪者時,的確沒有釐清他們的背景,就立即借他們的名義,來宣揚傳統武術依然有實用價值。這究竟是疏忽,還是另一次的避重就輕?

結語

作為一項擁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文化,中國武術確實有著與別不同的人文價值,這點無庸置疑。但當下人們亟欲求證的真正要點,是傳統武術能否搏擊的問題。而這點顯然不能用民族情感作開脫,只能用搏擊訓練和相應的賽制作回應。

可惜的是,《藏着的武林》始終未能交出讓人滿意的紀錄,反倒是再次走上了過去消費情懷的舊路。隨著打假風潮的影響日深,官方媒體的取態卻依然故我,這對傳統武術的發展是好是壞,相信答案顯而易見。

今天,傳統武術需要的不是藏着,而是開放。一種敢於面對挑戰的開放。

【註一】這段說話出自李小龍與加拿大主持人Pierre Burton在1971年的著名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