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誕|佛門如何跟武術連上關係 少林武功成於隋唐散軼於民初

撰文:李開泰
出版:更新:

今天是佛誕,由釋迦牟尼展開的佛教文化,對整個世界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中包含宗教、政治、藝術、哲學,還有武術。
【武備志】就嘗試以少林武術為例,淺介一下垂範千年的佛門武術。

▍禪與武:佛門如何跟武術連上關係

佛門武術的興起,大底可以從兩個層面說起:一是思想內涵,二是歷史因素。而所謂思想內涵,是指佛門哲理與武術修行之間的關係,即後世所稱道的「禪武文化」。

禪宗於南北朝時代,由印度僧人菩提達摩(梵語:बोधिधर्म)傳入中國。歷經六代傳承,禪宗思想逐漸以「頓悟」為旨歸,主張「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所以禪宗非常着重內心的自我解脫,將恢復自性視為成佛的必經之路。這就是《菩薩戒經》提到的「我本元自性清淨」。

為了達到這種境界,佛門素有很多鍛煉身心的方法,原傳印度佛教中便有一支瑜伽行派,提倡以打坐、調息等「八支行法」,去開拓人體的各大脈輪。這種獨特的修持功法,後來亦成為中國禪宗的重要課題,間接促進了寺院武術的發展。精通佛學與拳藝的少林寺妙興大師,就留下過一幅《人祖門少林派性功羅漢拳訣》,首次闡明了禪宗思想與佛門武術之間的關係:

頭如波浪,手似流星。身如楊柳,腳似醉漢。出於心靈,發於性能。似剛非剛,似實而虛。久練自化,熟極自神。
《人祖門少林派性功羅漢拳訣》

對佛武雙修的僧人來說,禪宗有關心理活動的研究,實可跟拳理互相參照,此即上文提到的「出於心靈,發於性能」。例如清康熙年間的少林拳師張孔昭,就在《拳經拳法備要》中寫道,拳法必須「會意用力」、「勢來意去」,「心在何處力隨往,上下一線似金梭」。至於真正的少林高手,就更是「藏神在眉尖一線,運氣在腰囊條裡」。

這種強調心理狀態與內息作用的論述,正好與達摩留世的一句「安心無為,形隨運轉」互為表裡,亦展現了禪宗「不著法相」的思想。禪宗在佛門武術中的特殊位置,由此可見一斑。

▍少林寺是否「天下武宗」?「天下武功出少林」的迷思

當然,佛門畢竟是清修之地,縱然偶有習武亦多屬強身健體。固此要理解佛門武術的急速發展,就必須考究中原佛教身處的歷史時空,尤其是禪宗祖庭——嵩山少林寺。

受武俠文化影響,少林武術的歷史滲雜了大量杜撰與臆測,這點在唐豪的《少林武當考》便早有論及,在此不贅。然而,少林尚武之風的確是查有實據,蓋因在達摩東渡之前,長年的社會動亂就令北方很多寺院具備習武傳統,部份僧人更曾帶頭起兵造反。因此少林寺在成立之初時,就吸納了大量懂武的僧侶。

及至隋唐年間,少林寺已經培養了很多精擅拳棒的「武僧」。傳聞唐太宗李世民,便是倚仗十三名棍僧擊退王世充,致使少林武術從此名滿天下(李連杰的成名作《少林寺》,便是按此事改編)。去到五代時期,少林高僧福居又邀請了十八戶武術名家入寺獻技,最終彙成了《少林拳譜》,是為少林武術史上的一個高峯。

爾後正如知拍任君鬥——《劍經》一文所述,少林武術曾在明清年間經歷過低潮。但在名將俞大猶等人的努力下,少林棍法再次回復水準,更被軍事家茅元儀評為「諸藝宗於棍,棍宗於少林」。而在清室入關後,又有一批身懷武藝的反清志士遁入空門,繼續豐富少林武術的內容。

近代以來,雖然很多武術流派,如八極、螳螂、迷踪、戳腳等,都將自己上溯至少林體系。然而無論從傳承或技術的角度來看,它們都與明清以來的少林武術有一定差別。再加之少林寺在上世紀初曾遭軍閥石友三焚毀,致使少林武術曾經式微多年。慶幸的是,隨著電影《少林寺》大熱,少林武術又再度喚發出生命力。在河南地區附近,就有許多少林武術學校,專門教授各種少林武術套路,亦開設了散打課程等。

可以說,少林武術的興起,其實是歷史環境促成的結果,而這一切則源於少林寺龐大的宗教影響力。否則,少林根本難以吸納諸多武術人才,並參與民間武術的發展當中。

禪與武;佛教與武術,實在是密不可分。

主要參考資料:

王廣西。2013年。《功夫——中國武術文化》。台北:知書房出版社。

武圖App2

【形意拳共分有十二形,不曉得大家能否盡數?點擊圖片觀看文字說明】

+7

八種太極發勁方式,點擊圖片觀看文字說明: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