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病】大學生︰只提供Counselling令我「頂得順」

撰文:歐陽翠詩
出版:更新:

上回提到,心理學系四年級學生阿晴因為升上大學的不適應,加上學業的壓力,令她情緒出現問題,校園輔導員的態度更令她抑鬱症惡化,她只好尋求私家醫生處方抗抑鬱藥,三年多以一直靠自己「捱過來」。大學輔導組的工作無法協助她走出情緒困境,在課程中即使有正向心理學的部分,想修讀心理學幫助其他跟自己有類似經歷的學生,卻感到課程連自己也幫不到。大學裏到底在精神健康教育及推廣方面,有何實質行動幫助學生?

大學情緒輔導政策被動 心理學系大學生︰出到輔導室也沒人幫到我

除了提供輔導服務外,大學仍抱持大學生有一定能力面對逆境的期望,以致忽視精神健康支援。(資料圖片)

考試對於大學生而言,是壓力特別大的時期。阿晴指,大學輔導組每逢考試時期也會派發鼓勵正面思考的卡仔、派粒糖,寫着『正面啲諗嘢』,她收到更不開心。

「他們多做師生、宿舍tutor的技巧訓練,比起這些表面功夫好。不如做好生涯規劃,可以多幫助學生找出路。實際點去改善課程設計,而不是給我輔導服務,令我『頂得順』。這樣無法幫我解決問題。」她說道。

教局資源 多投放於中小學

事實上,2016年《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最終報告》的建議部分,亦有提及阿晴關注的範疇。除了營造正向、關愛與支持的校園文化,以及加強有關精神健康和生死教育等普及性支援,並關注高風險的學生,報告建議教育局應為學生身邊的人,包括教師、朋輩、大學人員及家長提供「守門人」訓練,以及早識別及支援有風險的學生。鑑於現時的年輕人比較傾向與朋友分享他們的不安及感受,因此報告建議為年輕人提供「守門人」培訓,教導他們如何正確應對朋輩的自殺訊息,以及協助他們識別有需要協助的朋輩。

近年教育局投入更多資源推廣學生精神健康,在過去兩個學年,優質教育基金共批出465份與「好心情@學校」計劃有關的申請,總資助款額超過9,000萬元,但專上教育並未納入優質教育基金的資助範圍。即使教育局在精神健康推廣方面投入的資源有所提升,但在大專院校方面的支援卻明顯較中小學少。

大學生開學後可能會面對期望落差,支援不足可能令學生情緒出現問題。(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其中一個較為大型的大專院校精神健康推廣活動,是由學生主導的防止青年自殺計劃「與你同行」(WeCare Fund)。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獲得私人捐款資助,計劃旨在支援有情緒困擾或自殺風險的朋輩,以及推廣關注精神健康的項目。

在過去兩年,每個申請的項目約有五至六名學生參與,25個項目共有約125名學生擔任推行者的角色。這些項目的形式不設限制, 2016/17學年的冠軍得主創作了一場話劇表演,讓學生思考自己在防止自殺的角色可以做什麼。此外,亦有同學設計朋輩輔助計劃、流動應用程式(mobile app)、減壓工作坊及coffee corner等,宣傳精神健康的重要性。

同學主導的計劃或較能讓情緒受困擾的學生敢於求助和參與,同時讓同學反思自身的精神健康狀況。然而,計劃暫時只是依靠私人捐款推動,仍未屬常設項目,參與的學生數目亦有限。

近年大學課程中也加入了更多和精神健康相關的選修課,香港中文大學在2018/19新學年也有新的課程。(資料圖片)

在現時的大學教育裏,雖未有強制性要求學生必須修讀精神健康教育或生命教育,但各大院校近年也開始在通識教育的選修課(部分院校稱為Common Core或General Education)加入更多相關的課程。

例如香港大學近年開辦「Suicide: Risks, Research and Realities」課程,讓學生從心理學、社會學等角度了解自殺問題。香港中文大學於2018/19學年推出「豐盛人生︰正向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的選修課程,由中大校長段崇智親自構思課程,講解正向心態帶來的好處,再引導學生實踐,旨在鍛煉抗逆力及解難能力。

「現在教的不開心 學的也不開心」

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主席葉兆輝教授指出,現時校方在精神健康方面,常做補救性措施,在出狀況時由學生去求助。他指出,應審視整個課程設計、朋輩關係、學校氣氛等。

在大學不只做研究,教師不是一台機器,教育就是我們教師一起學習……大學要建立一個環境,讓教師開心地教書、研究,讓學生開心地學習。
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主席葉兆輝
葉兆輝形容將資源投放在年輕人上,是「社會的保險」。(吳鍾坤攝)

葉兆輝表示,「自殺涉及很多方面的問題,需要培訓教師識別高危學生,但最重要的是關心學生。在大學不只做研究,教師不是一台機器,教育就是我們教師一起學習。多點培訓和資源,可助學生開心學習。現在教的不開心,學的也不開心。」

談到如何在大學履行精神健康教育,他認為不只是學校要做。「課程規劃要做得好,學生要做得好,出路要做得好。如果教員常擔心能否續約,哪有時間理會學生?大學要建立一個環境,讓教師開心地教書、研究,讓學生開心地學習。」

他不認同現時大學在推動精神健康教育方面較為被動,但認為學生遇到問題的確要主動求助。他指出,在三三四學制下,升上大學的學生年紀較小,有不少可能未準備好就入大學,即使有些同學成績出眾,但人生經歷較少,中學與大學生活差異大,或出現期望落差。

政府去年公布《精神健康檢討報告》,就加強香港整體精神健康服務提出建議,希望制訂長遠的心理健康推廣策略。報告指政府採用綜合模式推廣精神健康,包括預防、及早識別,以及為有需要人士提供適時介入、治療和復康服務。檢討委員會檢討工作的集中範疇,包括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服務,以及成人精神健康服務兩項。

大專生經歷從少年過渡到成人的階段,也是面對複雜挑戰的重要時期,大專院校的教育雖有其自主性,但是,精神健康教育明顯仍需加強。

上文節錄自第128期《香港01》周報(2018年9月10日)《尋求協助以外 大學精神健康教育的缺口》。

相關文章:【情緒病】大學情緒輔導政策被動 「出到輔導室也沒人幫到我」【情緒病】康復者重返宿舍被留難 黃子悅:我不需要被照顧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