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歎息橋.劇評】破格而出 非典型港劇熱爆內地

撰文:特約撰稿人
出版:更新:

最初留意到《歎息橋》是因為內地著名影視公眾號「桃桃淘電影」的一篇推送文章:《豆瓣8.8分,為了這套港劇我專門買了超前會員!》。當時是4月初,《歎息橋》剛在優酷網站獨播,VIP會員每周可以看三集,如果想一氣呵成煲完整套劇就要購買「超前點播」。那篇文章說《歎息橋》是「一部沒有飛車、槍戰、殺人放火」、跳脫出了港劇舒適區的「異類」作品,優酷官方對該劇的推薦語是「港劇巔峰之作」。於是,我帶着極大好奇心,點開了《歎息橋》的第一集,其後用了兩個完整白天,像其他劇迷那樣,一口氣追完。
撰文︰賈選凝

如今已近5月初,該劇在豆瓣仍穩居8.8的高分,不但一度成為豆瓣網站今年開年的劇集口碑冠軍,更已在「華語口碑劇集榜」連續霸榜四周,是內地整個4月無可爭議的港劇爆款。幾乎所有內地的影視類自媒體都分析為何這部風格文藝小眾的港劇能收獲好評,卻鮮少有人注意到,其實由ViuTV母公司電訊盈科媒體和優酷聯合出品的《歎息橋》至今還未在香港播出—作為一部港劇,它反而是先走出了香港,再與本土觀眾見面(編按:ViuTV已定5月11日首播)。

《歎息橋》在豆瓣仍穩居8.8的高分,一度成為豆瓣網站今年開年的劇集口碑冠軍,更已在「華語口碑劇集榜」連續霸榜四周。(《歎息橋》官方宣傳海報)

敘事方法顛覆傳統

《歎息橋》延續了四年前ViuTV矚目之作《瑪嘉烈與大衛系列—綠豆》的風格:留白、懸念、反高潮、顛覆傳統構圖—也有評論將這些特點總結為「文藝性冷淡風」。《綠豆》的原班團隊再度出手,沒有了本土大熱網絡小說的加持,開發出的故事卻更凌厲更具顛覆性。

《歎息橋》的最大亮點,就是用羅生門式敘事方法,以不同人物的視角去講同一個故事:主題圍繞兩對男女的愛情展開,但講述方式充滿懸疑,涉及的矛盾衝突也遠遠超乎愛情,更有原生家庭、倫理與人性。而且故事並不止於當下,還有前因,所以,每集的時間線都劈開兩半,前半部是回憶時空加客觀視點,後半部是當下時空加主觀視點,人物彼此交織的情感關係有舊日的因,又聚合為現下的果。雖然時間跨越二十多年,但經過非線性敘事對視點和時序的打碎重組,整套劇的節奏自始至終都很克制,並留有餘地讓觀眾回味。

主題圍繞兩對男女的愛情展開,但講述方式充滿懸疑,涉及的矛盾衝突也遠遠超乎愛情,更有原生家庭、倫理與人性。(《歎息橋》劇照)

我看完前兩集就已經能理解該劇獲得好口碑的理由:足夠耳目一新。作為一部都市劇,它的呈現方式卻很「非典型」。出軌、備胎、私生子這些「狗血」情節被編劇用了「高級」手法去寫:帶你走進每個人物的內心世界。原來同一件事,從每個人各自的角度去看,版本差別極大。所謂羅生門,只因人人都在下意識對自己說謊。這可能是《歎息橋》以劇作巧思帶給觀眾的最直觀觸動:其實我們每個人看待事情的方式都充滿「偏見」。

主觀視角各有局限,而這些局限的來處則是不同的原生家庭、經歷與性格。所以劇中的當下時空裏,既沒有絕對的真相,也沒有絕對的安穩對象或渣男渣女,每個角色作出選擇的前因後果都不足為外人道,這種對於「人物複雜性」的詮釋恰恰是以「內容深度」著稱的美劇裏常見但華語劇中相對少見的。所以,內地觀眾會驚呼這套劇刷新了他們以往對港劇的認知,劇評人也盛讚「《歎息橋》是一堂讓影視回歸敘事的創作課」—圓熟的敘事自帶強大能量,成為該劇成功基石。

不過《歎息橋》給人的耳目一新感受,顯然不僅是劇作層面的,它的視覺和構圖也自帶「高級感」。通常人們並不會去討論一部劇集裏的機位、鏡頭、空間感,那更像是文藝片該做的事,但這套劇的藝術性與實驗性也正在於它借鑑了電影的拍法:用了大量固定鏡頭和全景鏡頭,極少有近景或特寫,人物對話更幾乎沒出現過一般劇集所用的正反打鏡頭。人物在畫面中的位置(一般只佔三分之一,最多一半)乃至入畫出畫的調度都足夠刻意,且大量運用鏡子、窗框、門框去分割構圖。

比較經典的例子像第二集裏「媽寶男」胡啟源(Ken)和母親在家吃飯的對稱構圖,鏡頭從窗外拍窗內的母與子,兩人各自被一扇窗框住,且兩扇窗分別佔據畫面的左右上角,等於畫面被等分成八份,母子各居一隅,各佔八分之一,中間隔着整塊厚重的牆,彼此的心防距離與壓抑的人物關係,透過構圖一目了然。再譬如劇中拍人物對話,不但常借用鏡子,使視覺上呈現「面對背」講話的疏離效果,而且很多時候還不會讓面部入鏡,有時是只給頸部以下的畫面,有時是大全景裏只拍身體局部(手部、足部)的動作,這種大面積留白的處理方式也奠定了整部劇平緩冷淡、注重營造空間感的視覺風格。

母子各居一隅,各佔八分之一,中間隔着整塊厚重的牆,彼此的心防距離與壓抑的人物關係,透過構圖一目了然。(《歎息橋》劇照)

雖然觀眾們看慣了情感大開大合的港劇,但從《綠豆》到《歎息橋》一路延續的疏離氣質,其實也很都市很香港。創作團隊從香港的現實生活裏提煉出了某種獨到的質感:壓抑、抽離、配色偏冷。

《歎息橋》看似平淡,卻充滿暗湧,困境裏又自帶無厘頭,有一點王家衛式的神經質,又有社會批判的底色—香港重商環境對科研的輕視、壓制個性的中學教育、被父母過分保護與管束的三十多歲「巨嬰」……反而是被醫生宣判了絕症的少年看得最通透:「在香港哪有正常人沒病。」每個人的生活都是幽暗深淵,而剝開生活外殼的代入感既適用於香港,也能輕易收服內地觀眾,畢竟都市病裏的大同小異不難有共情。

創作團隊從香港的現實生活裏提煉出了某種獨到的質感:壓抑、抽離、配色偏冷。(《歎息橋》劇照)

「內資」與「港味」融合

許多內地影視自媒體在不吝讚譽《歎息橋》之餘,也紛紛討論起它能否開啟港劇的新時代。公眾號「毒眸」認為,該劇的叫好叫座,是內地互聯網平台和積攢了四年的港劇變革力量「一次里程碑式的共振」,進而指出:「如今內地文化正和香港文化一道,構建新派港劇的風貌。」—這樣的表述當然未算準確,嚴格來說,其實是「內地資本」正和香港文化一道探索新派港劇的可能性。

上海《澎湃新聞》對《歎息橋》主創的訪問提及,除了ViuTV的支持,更是優酷100%的投入,讓該劇在美術、製作、拍攝等環節能去從容追求最優解。敘事探索與拍攝手法的大膽創新背後,仰賴的是充裕的資金後盾與對市場的精準判斷。優酷對於優質原創內容的看重,與ViuTV一拍即合,既給予香港團隊創作自由,又背靠「阿里經濟體」式的資源扶持,反常規尋求突破的潛在風險則由播出平台承擔。

事實證明,前期進行了大量用戶調研的優酷,對市場和受眾的把握十分準確,《歎息橋》的風格化恰恰能讓觀眾眼前一亮。很多人在彈幕裏表示:「支持林保怡!」「為了這部劇第一次買超前點播!」該劇成為爆款後,兼任監製的林保怡所說的「畢竟現在都2020年了」也被各大影視媒體爭相引用。時代早已不同,創作者走出「港劇舒適區」去實現新想法新創意,乃至冒險進行先鋒探索,本身就是一段「內資」與「港味」彼此相互成就的融合故事。

林保怡兼任《歎息橋》監製。(《歎息橋》劇照)

深受港劇影響的一代乃至幾代內地觀眾見證港劇製播的遷徙歷史。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製作標準化、情節娛樂化的TVB劇集迅速攻佔內地觀眾,到千禧年後港劇逐漸成為廣電總局審批引進比例最高的境外劇(至2008年佔比近三分之一),再到2010年後內地劇崛起、港劇轉而從電視熒幕走向網絡視頻平台—看港劇這件事,用公眾號「毒眸」的話說,其實已「從一種大眾行為變成了圈層愛好」。當「上優酷看港劇」、TVB劇內地香港同步播出也難以滿足劇迷需求之時,ViuTV針對年輕族群的內容嘗試就切合了優酷的開發方向。

華語劇拍出電影感

某種意義上,《歎息橋》的確拉開了一個「新港劇時代」的序幕。我們目之所及的明顯變化是,港劇這次的場景變得更國際化了,香港與比利時(劇中背景之一)兩重時空毫無違和,且保留了少年黑幫、追討高利貸這樣的港味設定。曾經的港劇經典能對整個華語世界產生無可取替的文化影響力,未來的港劇也同樣可以,甚至能走得更長更遠。

《歎息橋》讓很多人意識到,原來華語劇集可以拍出電影感,並注入美學嘗試。不過,既為破格嘗試,勢必難以滿足所有觀眾。譬如多視點敘事其實也是雙刃劍,不喜歡兩次三番從多角度審視同一件事的觀眾,很可能會覺得該劇的敘事效率很低:一次出軌要從三個人的角度反覆去講,15集的長度其實只有5集的故事體量。再加上回憶與當下時空的交替閃回、偏慢的節奏以及開放式的結局,未必能適應習慣看「送飯劇」的觀眾之觀影習慣。這套劇是否能同樣深受香港本土觀眾喜愛,待ViuTV正式開播後才知,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5

更多《香港01》周報劇評:

【流感來襲.劇評】追蹤抗疫最前線 紀錄片謳歌無名英雄

【晨早直播室.劇評】是職人劇,還是新聞包裝下的職場權鬥劇?

【牛下女高音.劇評】繫中佬情懷 舊夢不須記

上文刊登於第212期《香港01》周報(2020年5月4日)《《歎息橋》破格而出 非典型港劇熱爆內地》。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