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關|破除「特區」思維局限 方能走完陸港通關最後一哩路

撰文:戴小橦
出版:更新:

新冠病毒疫情自去年初爆發以來,內地持續對包括香港在內的境外地區人士採取比較嚴格的入境檢疫措施,至今港人返回內地仍需強制隔離至少14天。等了又等,盼了又盼,由港澳辦牽頭的陸港疫情防控工作會議終於上周日(9月26日)在深圳舉行,事後代表香港的政務司司長李家超透露雙方會就推進「通關」創造有利條件。不過,市民普遍不敢再抱太大期望,畢竟「封關」一年多來港府似乎一直都在行動,但又一直都無進展。究竟是什麼原因令香港免檢疫通關成為遙不可及的目標?

截至9月29日,香港疫苗接種率已經超過六成。(盧翊銘攝/資料圖片)

健康認證系統不通,陸港通關持續無望

截至昨天(9月29日),約750萬香港人口中完整疫苗接種者佔總人數的61.6%,民眾的生活開始回復正常,但這只是限於香港地區內,因為內地口岸管理依然嚴格,暫未發放容許香港人豁免強制檢疫措施的條文。為何當香港的疫苗接種率達到六成,亦已連續40多天未有出現本地確診個案,通往內地的口岸大門依然緊閉?

《香港01》曾經在《陸港通關的關鍵:善用「一國」之利打破「兩制」分野》一文中指出,在公共衛生安全問題上,應以「一國」為重,打通「兩制」之隔。事實上,新冠病毒疫情爆發這一年多以來,香港政府正是基於一種強調「特別」和「區隔」的「特區」心態,才會導致陸港通關之路荊棘叢生。

香港遲遲未能推出的「港康碼」便是經典事例。面對疫情,尤其外地地區仍然嚴峻,內地海關對入境人員的檢疫措施尤其嚴格,一般來說,如果能夠儘可能掌握有關人士在入境之前是否確診者或者確診者的密切接觸者、有否出入高風險地區、曾經接種疫苗等等,相信都能夠比較科學地判斷對方的感染及傳播風險,也就可以因而靈活調整檢疫措施。

「安心出行」是不記名掃碼應用程式,當局實難通過其追蹤密切接觸者。(歐嘉樂攝)

所以,一個能夠有效紀錄入境人士的健康狀況、行蹤風險和接觸史的「認證系統」,對於對方可否豁免強制隔離顯得尤為重要。內地推出的「健康碼」認證系統,就為各省市之間的暢通無阻提供了安全基礎,而防疫表現優秀、累計只有71宗確診病例的澳門,也早就推出類近的「澳康碼」,並已與廣東省的「粵康碼」互通,所以從澳門入境內地人士無須強制檢疫。

照理說,澳門和香港一樣,同樣都是隸屬於「中央人民政府」的「特別行政區」,從「關境」角度而言亦同樣被劃分為「境外地區」,所以在行政管理和系統認證等等層面都和內地省市不盡相同。不過,澳門為了「通關」,早就積極破除與內地的制度落差;反觀香港,似乎是將「特區」二字發揮到淋漓盡致,好像自以為很「特別」,所以一直執著於要和內地「保持距離」。

因此,這一年多以來,港府並沒有努力尋求在疫情管控、病例追蹤、風險標準、健康認證等等方面與內地機關的制度對接,導致傳說中的「港康碼」向來「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甚至被某些輿論扭曲成為「侵犯私隱」、「收集數據」的工具,最後被簡化成為像擺設一樣的「安心出行」應用程式,下載量僅佔全港人口約六成。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屠海鳴曾在時事評論文章《不能將制度不同作通關無望的擋箭牌》中指,陸港未能通關的主要原因是港府以各種理由拒絕推行「健康碼」,但早在去年8月,澳門與內地已經通關,至今也沒聽說「粵康碼」與「澳康碼」訊息互認讓澳門市民因為「被追蹤」而產生生活不便。他重申,「可以看出,這是利用大數據進行防疫管理的有效措施,能以最快的速度精準找到風險人士,並及時採取相應防疫措施,避免疫情擴散。」

澳門已經與內地順利通關,實現來回雙向免隔離。(Getty)

以「一國」為重,嚴防海外輸入個案

特首林鄭月娥周一(9月27日)發表《每月抗疫報告》時指出,本港疫情已連續超過40天沒有出現新增確診,接下來的工作重點會放在力爭與內地通關上,正在積極對接。行政會議召集人陳智思翌日接受外媒訪問時則表示,暫不清楚要如何才能滿足內地的通關要求。其實,參考澳門的防疫和「通關」路徑,不難看出除了健康認證之外,還有一個關鍵問題必須解決——如何嚴防海外輸入案例?

內地對抗疫情一向是「嚴厲」和「精準」雙管齊下,力求在極短時間內控制疫情,方能令社會儘快恢復正常運作。因此,對於來之不易的成果,內地絕對不會允許任何潛在風險的存在。一般相信,做到「本地清零」將是「通關」的第一步,例如去年疫情爆發後不久,澳門已經迅速「清零」,並且維持很長時間沒有新增確診個案,所以早就與同樣實現「境內清零」的內地實行雙向豁免檢疫措施。

可是,「本地清零」雖然是先決條件,但並非充足條件,因為香港作為國際知名城市,開放程度本就高於澳門,外來入境流量不少,而在海外疫情持續嚴竣的情況下,如果香港未能對有關入境人員採取「嚴厲」和「精準」的檢疫措施,也就無法把香港本地的社區爆發風險降到最低,內地當局自然難以放鬆對港警戒。

問題是,香港對於海外入境人士的防範態度,向來相當曖昧。例如去年歐美地區大舉爆發疫情的時候,特區政府仍然後知後覺,未有及時對歐美入境人士採取強制集中隔離措施,又容許來自極高感染風險地區的機組和船員豁免檢疫,甚至容許港人家屬自由出入檢疫酒店探訪從極高風險地區回港的隔離人士,結果導致第二、第三及第四波疫情的大爆發。

香港對於海外入境人士的防疫標準自成一套,現下實行分級強制隔離措施。(梁鵬威攝)

時至今日,港府防疫固然有所進步,例如把海外入境者的隔離措施分為三級,其中疫情嚴重國家旅客入境隔離21天,普通國家只需14天強制隔離外加7天健康監測;不過,相對內地而言,這種差別對待可能未算嚴謹,因為當局對於境外入境者採用一視同仁的14+7隔離政策。

另一方面,在實際操作過程當中,這套措施存在頗大「豁免」漏洞。例如荷里活女星妮歌潔曼(Nicole Kidman)從疫情嚴峻的澳洲悉尼入境香港,竟獲港府豁免21天的強制隔離,期間曾在山頂拍攝及到中環購物。這種「待港人以嚴,待非港人以寬」的操作,不但引發本港市民不滿,同時亦加劇內地當局對香港疫情不可控的擔心。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訪問學者馮健鵬曾在報章撰寫《後疫情時代的Hong Kong in the GBA》一文,建議建立「粵港澳大灣區聯合防疫機制」。他指出,香港要與內地通關,就必須採取「清零」措施,而香港同時也要聯通世界,所以需要面對一些地方選擇與病毒「共存」的現實;儘管這種兩難的局面令香港彷彿陷入某種夾縫之中,但「大灣區」極有可能成為香港得以「聯結中國與世界」的關鍵,可進一步統一區內防疫標準、共用資源,再以同樣是外向型經濟的大灣區作為大緩衝區,在「清零」的同時保留一個與「共存」地區有效往來的管道。

特區政府與其繼續自恃獨特地目無頭緒,不如換個思路參考各方可行意見。

香港既然已經基本清零,盡快與內地通關,是目前的首要任務。(Get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