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藝發展不前三大缺陷 藝術學者官綺雲:教育、資源、專才

撰文:戴小橦
出版:更新:

香港出生,倫敦長大,在紐約學習中國和日本藝術及建築學,再回到香港教書……香港大學藝術學系主任及副教授官綺雲,足迹遍及中外,收獲了與別不同的藝術觀察和生活體驗——就像融貫中西的香港一樣。藝術家氣息濃厚的她,把藝術當作一項教育使命,希望學生能夠透過藝術更清晰地表達想法,從而更好地與他人溝通。

作為藝術系的教授,官綺雲始終把藝術作為一項教育使命。(受訪者供圖)

學生不缺創意
但需有人指導

「香港學生並不缺乏創意,但需要有人指導。」官綺雲在港大文學院人文學院藝術學系任教將近二十年,她仍記得剛開始教授藝術史的時候,「選修歐洲藝術的學生幾乎是選中國藝術的學生數量的一倍還多。」

她最初以為是學生覺得中國歷史冗長複雜,「歐洲藝術史的參考書就薄好多」,後來她才知道,原來大多數小學在西方歷史課上會將藝術史融合在內,哪怕對藝術一知半解的學生,也對梵高、莫奈一眾藝術大師有所了解,對他們的代表作也有些印象,「但是如果問他們文徵明是誰,就完全不知道。」

就像英國作家朱利安·巴恩斯曾經在《另眼看藝術》書中提到,小時候跟著父母到博物館看《笑著的騎士》,自己怎麼也看不明白這幅畫哪裡有意思,裡面有著一撇小鬍子的男人在嘲諷什麼。而在官綺雲看來,學習藝術最初的階段,最好的方法就是多看,「作品就是藝術家的平台,是他們與外界的溝通渠道。」

官綺雲表示,學習藝術要樂於分享自己的看法,不僅是一個好觀眾也要是一個優秀的溝通者。(受訪者供圖)

跳出課堂
活教藝術史

官綺雲提到羅浮宮的一項統計,參觀者觀賞一幅畫所花的時間平均只有差不多7秒鐘,這讓她匪夷所思,因為藝術不應該成為即食品,「要了解藝術,首先是looking(欣賞),面對藝術的時候要一心一意,全神貫注,才能真正與藝術產生交流。」

藝術除了審美,更要啟發思考,「在我的香港藝術史課程,希望我的學生能認識香港更多,了解藝術世界的運作及歷史更多。」作為藝術系的教授,官綺雲始終把藝術作為一項教育使命,它不僅是藝術和文字,還是一個人的精神底蘊,「通過藝術清晰的表達自己的看法,更好的與他人溝通」——這是讓人們了解藝術的重要的原因之一。

畢竟,所有的藝術都是手藝,真正需要關注的是人的發展,「學習藝術要樂於分享自己的看法,不僅是一個好觀眾也要是一個優秀的溝通者。」她提出「活學藝術史」的做法,將課堂搬到亞洲藝術文獻庫(Asia Art Archive),每年還會為學生舉行至少一次專題工作坊,安排學生就香港藝術史課題進行小組研究,邀請國際學者分享相關經驗,帶學生「跳出課堂」。

官綺雲指出,香港藝術人才非常優秀,完全可以同國際藝術相競爭。(Getty)

資金援助不足
藝術發展受阻

「香港不是沒有藝術人才,香港藝術是非常優秀的,絕對可以和國際藝術相競爭。」官綺雲在訪問中不斷強調香港的藝術優勢。

例如今年在芬蘭辦的「喂!拜拜你條尾」藝術展,參與作品展出的程展緯、何恩懷、林東鵬、Cédric Maridet及徐世琪五位香港藝術家,完全「不輸國際平均水平」;可緊接著,她卻搖搖頭:「但是很明顯地,香港藝術家缺少藝術資助。」

2016年立法會文體演出界議員馬逢國進行《藝術工作者薪酬調查2016》調查發現,逾八成受訪者認為收入是剛剛好或無法支撐生活開支,可見大部分藝術工作者都是靠理想在苦苦支撐。然而,民政事務局對此給出的回覆卻是:政府已增撥出若干資源,改善業界的經營環境及支持藝團的專業發展。翻查該局文件,每年在文化藝術方面的經常性開支將近60億元,但有約九成用在官辦文化藝術的硬件管理和辦活動上——換句話說,這變相壓縮了民間文藝工作者的發展空間。

官綺雲無奈地點出,「港府對文化藝術投入的看起來並不少,但分攤到藝術工作者個體的資源實際上根本太少。」例如在國外做主場展覽的花銷很大,「shipping(搬運費用)非常貴,帶大件的作品出去很可能要面臨預算超支的問題,financial support(資金支持)是很需要的。」而在香港從事藝術,若做些個人展覽還算容易,但如果想進一步發展,提升展覽層級,面對的困難就大得多,因為香港藝術家往往無法獨立負擔,「但是國外的藝術家是不需要想這件事的,因為他們的資金支援通常非常充足。」

官綺雲強調,現在港府應該培養多點專才,而不是通才。(受訪者供圖)

策展需要藝術專才
不能只是「睇餸食飯」

例如韓國政府會為本地藝術工作者到外國展覽提供資助,而香港坊間幾十間畫廊則只有幾間是以香港藝術家為主,沒有曝光機會,要生存就更難。即使是有八萬人次入場的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也不過是財團賺錢盛宴。大牌經銷商和財力雄厚的收藏夾幾乎壟斷了藝術市場,泡沫不斷增大的背後受惠的從來不是本地的年輕藝術人。

官綺雲說,做老師,除了要傳承藝術,還要關注藝術未來的發展,而更多的資金支持,在某種程度上也決定著藝術發展的未來。

除此以外,官綺雲還有另外一個身份——獨立策展人。2014年中國當代藝術家徐冰在香港首展《徐冰: 變形記》,翌年日本藝術家奈良美智在香港首展《無常人生》(《Life Is Only One : Yoshitomo Nara》),都由官綺雲擔任策展人。

在與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家合作的過程中,官綺雲發現香港的策展人行業發展有所欠缺,比如早些年往往是「睇餸食飯」,策展人要在不同展覽中相互轉換,「可以理解,因為當時的人手不夠,但是現在的環境變化了,就應該進行升級,提高策展人的專業性。」她認為,現在港府應該培養多點「專才」而不是「通才」:「香港需要培養專業的策展人,外國都是專人專項的,這樣才可以和國際博物館有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