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威並施】振興香港飲食業(二):更新市集大排檔小販發牌制度

撰文:胡恩威
出版:更新:

1995年香港政府透過兩個市政局逐步收緊市集、小販、大排檔的生存空間,不發牌不規劃,這些充滿香港特色的市集在香港慢慢消失。疫後重建需要重新活化市集、小販、大排檔,因為要重建香港人的生活樂趣,必然須從飲食業開始,當中最需要的是提供價廉物美的美食給香港人。

過去二十年,飲食業中消磨得最厲害的是面向低下階層的服務,大量價廉物美的大排檔與街邊小販「被消失」,低收入人士目前主要都光顧一些大型連鎖食店。振興飲食業其中一環是要效法台灣、新加坡、泰國等亞洲城市,重建一個有效能的市集大排檔小販發牌制度。

政府可以嘗試不同類型的試驗計劃。以中西區為例,上環海味街其實就像日本京都的錦市場,街區可以從中式餐飲出發,向新加坡學習如何興建一些具通風又環保的熟食市場,代替目前那種設計封閉、空氣不流通的熟食市場。在中西區海旁,例如漁農署下面的食品批發市場和海邊,可以興建一系列平民式飲食市場,像從前的大笪地一樣。

香港從前夜市非常蓬勃,是一種親民落地的民間傳統。中西區從中山公園一帶一直到堅尼地城的海旁都是政府土地,只要下一屆政府拿出勇氣,作出政策規劃,就可以變成一個以綠色生活為主體,結合中式多元飲食文化的主題式市集。

小販、大排檔的存在,是香港的城市特色。(陳嘉元攝)

政府應該研究十八區每一區的特色,例如海鮮餐館林立的西貢區如何優化,如何透過夜市市集帶動更多經濟效益,提升生活質素?深水埗很多劏房低收入人士居住,當區已經有戶外街市和市集,大排檔仍然存在,可在原有的市集基礎上重新發牌建立市集區。

活化結合優良管理,可以為社區帶更多的經濟活動和生活價值。政府應該做一次香港小販市集研究,更新發牌制度,讓香港人可以繼承市集小販的傳統。其實,任何先進城市,無論是倫敦紐約東京,還是首爾上海北京,均有自身的市集和小販制度,唯獨香港沒有。這方面國際上有非牟利組織可以參考,其中一個是位於紐約總部的Project for Public Space ( www.pps.org ),它是專門研究市集與及小販管理的國際平台。

政府目前花在小販管理上的支出接近17億元,比起回歸前多了逾一倍。然而,小販數目愈來愈少,為何小販管理費愈來愈多?因為香港政府以消滅小販為目的。上世紀九十年代經濟最強盛的時候,香港有很多小販大排檔存在,它們是香港的城市特色,要復興旅遊業,這些就是吸引遊客的地方,而不是冷氣商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