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威並施】學習新加坡小販市集政策

撰文:胡恩威
出版:更新:

香港每年花十七億元在小販管理方面。食環署下面有一個專門負責處理小販管理的小組,前身是市政局和區域市政局的小販管理隊。這個人手編制根據紀律部隊的薪酬標準來界定,但是他們不需要根據紀律部隊的要求,定期進行考試和測驗。

他們的主要工作是把街上的小販消滅,又或者站在街頭,防止小販出現。很多時候都是欺善怕惡,做事雙重標準。例如在中上環一帶經常出現一些老人家,拿着他們拾回來的一些舊物件在街上擺賣,很多時候變成小販管理主要清洗的對象。而由印巴藉與及亞裔人士組成的小販團隊,他們多數都不敢過份驅趕。

而核心的問題是︰為什麼香港要把小販消滅?有人說影響市容,但是小販管理是一個管理問題,不是市容問題。對比香港,新加坡就用管理的方法,把小販和市集管理好。在新加坡興建了大大小小的熟食中心。設計根據通風標準,為新加坡市民提供價廉物美的食物,最近並成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

小販、大排檔的存在,是香港的城市特色。(陳嘉元攝)

在新加坡的Food Court,大家會看見價錢平、質素高、食物新鮮。二十元港幣就可以買到鮮榨蔗汁。為什麼新加坡做得到,香港做不到?就是因為食環署的熟食中心不重視設計、也沒有用一個有系統和科學的方法去設計,也沒有引入先進的市集管理模式。

市集是什麼?其實領展原意就是希望脫離僵化的房屋署管理模式,引進更先進的方法。但是,很多領展商場都「中產化」,不是提供價廉物美的消費給低下階層。本來是可以雙贏的,只要學習新加坡,領展也可以將他們的商場分為服務低下階層的與提供中高消費服務的。

定位不同、服務不同、管理模式不同,關鍵是要明白小販是亞洲人的一種活力象徵。所有亞洲城市都有很多小販和市集,香港本來更是亞洲小販最興盛的城市。六十年代香港殖民政府設立了一個非常細小的發牌制度,像鎖匙匠、鐵工,什麼類型的工種都有不同類型的小販發牌模式。但是95年市政局議決取締小販、不再發小販牌。這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因為它令香港很多文化傳統失傳。

故此,香港要為低下階層提供生活發展空間,重中之重,是重發小販牌照。重建香港過去的特色。這不是復古,而是一種創新的過程。可以向新加坡、東京、首爾、曼谷等亞洲城市學習。這個制度讓年輕人、低下階層有更多發展空間,不需要只做清潔和保安這種工作,而是可以有更有活力的發展機會。

胡恩威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江蘇省政協委員、進念.二十面體聯合藝術總監暨行政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