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齡科技|政府欠主導 社會欠認識 業界欠土壤 談何居家安老?

撰文:劉夢婷
出版:更新:

香港人口高速邁向「超老齡化」。發達地區紛紛引進「樂齡科技」概念應對人口老化趨勢,冀以科技產品解決長者面臨生活,從而鼓勵居家安老,長遠減輕社會負擔。特區政府亦有發展樂齡科技意向,但相關配套政策不足,加上香港本就缺乏研發和應用創科產品的土壤,社會尚未形成善用樂齡科技提升安老服務品質的生態。第六屆行政長官選舉唯一候選人李家超日前(5月1日)到訪樂齡科技教育及租賃服務中心,以了解長者需求——究竟新一屆政府能否突破樂齡科技發展困局?

特區政府有發展樂齡科技意向,但相關配套政策不足,加上香港本就缺乏研發和應用創科產品的土壤,社會尚未形成善用樂齡科技提升安老服務品質的生態。(夏家朗攝)

香港2021年人口普查簡要報告顯示,65歲或以上長者人口超過145萬人,佔整體人口20.5%。政府統計處早在2020年便表示,長者人口超過250萬人的情況將維持逾三十年。換言之,香港勢必進入老齡化社會。

面對老化人口趨勢,發達地區通常發展「樂齡科技」以減輕社會負擔。「樂齡」一詞源自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新加坡,是對60歲以上群體的尊稱,用以形容長者快樂而忘齡。「樂齡科技」則是針對人口老化現象而衍生的科技產品,當中結合機械人技術、大數據分析、雲端運算等科技的發展,幫助長者解決在起居自主、健康檢測、家居安全、復康保健及社交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問題,從而提升長者的生活質素和自理能力。

至於香港,同樣以「居家安老」和「持續照顧」作為安老政策基本原則;可惜,當局並沒有擔起主導角色,既沒有積極普及基層醫療概念,更沒有大力發展樂齡科技應用。

全港約800間安老院舍普遍存在宿位供不應求、輪候時間過長、人均面積太小、護理人員不足等問題。香港有必要發展樂齡科技,鼓勵居家安老。(香港01製圖)

政府欠主導缺配套
樂齡科技發展遲緩

乍看之下,特區政府的確有發展樂齡科技的意向。例如,特首林鄭月娥自2017年10月發表首份《施政報告》宣布政府將會預留十億元推動樂齡科技發展後,翌年10月正式成立「樂齡及康復創科應用基金」,主要資助安老服務單位試用及購置科技產品。

及後,林鄭在2020年《施政報告》中宣布在「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下設一個可以促進各方合作的「樂齡科技平台」,該基金隨後委聘由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牽頭、夥拍另外九間機構合組「協創機構」,負責設計、建立及營運,冀藉此提升長者生活質素及獨立生活自理能力,並為長者的家庭、照顧者、護理員和護理機構提供支援。

另外,特區政府亦委託社聯向業界推廣在長期護理服務中應用創新科技、統籌及協調各方合作、每年舉辦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去年,社聯還推出由賽馬會資助、為期四年半的「樂齡科技教育及租賃服務試驗計劃」,協助長者租用合適的樂齡器材,包括特別功能輪椅、醫療床等。社聯業務總監陳文宜表示,計劃至今已有800多人受惠。

社聯業務總監陳文宜指出,外國早已在安老服務方面引進不同類型的科技應用,外國長者有出院三寶:電動床、電動輪椅及智能家居工具。如果樂齡科技項目資助長者使用相關產品,便可實現長者在家生活基本自理。(受訪者提供)

但實際上,「樂齡科技」的發展進程相當緩慢。

首先,上一屆立法會只在簡單會議上討論過三次樂齡科技在港應用事宜,暫時未見行政和立法機構投放關注度。其次,去年5月底立法會秘書處整理文件引用政府數據指出,上述十億元的「樂齡及康復創科應用基金」只分三個批次批出兩億元,資助約970個安老及康復服務單位購置或租用逾4,200件科技產品,而截至今年4月29日,基金剛剛完成第七批次的申請;從踴躍反應可見,當局有需要加大金額、加快支援。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樂齡及康復創科應用基金主要針對非政府機構、專業團體、工商組織等機構的申請提供服務,但並不接受個人身份的申請,恐怕低估了實際需求。可是,當局似乎並無改善計劃。與其同時,樂齡科技產品體積較大,但不少私營安老院舍本就深陷使用空間狹小的困局,根本難以有效使用產品。對此,特區政府也未有打算介入。

樂齡科技遲緩的發展之路上,政府的推行態度及思維可以說接近於「躺平」。首先,當局對樂齡科技的認識並不深刻,定位也不清晰,只是對此新鮮玩意撥出極少資源,再交由社福機構代為推廣,在實際中並沒有藉此解決太多實際問題;其次,當不同持份者已向政府反映種種使用困難,當局卻未進行深刻檢討並加以改進,難怪普及程度有限。

社聯2017年聯同智庫團結香港基金共同發表全港首份樂齡科技報告《樂齡科技概況報告》,當中列舉24個本港樂齡科技生態不足的缺陷。去年底,團結香港基金發表《樂齡科技──構築齡活社區》檢討成效,當中指出大多數缺陷只是得到輕微改善,而有三個缺陷呈惡化跡象。(報告截圖)

創科無土壤無生態
樂齡科技先天不足

團結香港基金去年底指出樂齡科技有三個缺陷呈惡化跡象,包括退休保障不足、學者欠缺從事樂齡科技研究的誘因、以及複雜的醫療儀器註冊程序。樂齡科技起步於5年前,現仍存極大改善空間,究竟為何?樂齡科技作為創新科技一環,與創科土壤息息相關。

對此,陳文宜與《香港01》分享她的四點觀察。

首先,香港欠缺成熟完備的智慧化服務生態系統,政府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全力配合包括樂齡科技在內的智慧服務。陳文宜舉例,實時監測並收集肉眼看不到的空氣質量指數、溫度等,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進行數據分析,優化科技產品的效率和運作,為使用科技產品打好基礎。

其次,搭建智慧服務生態系統需要足夠的人才庫,然而目前香港科創「人才荒」已非一朝一夕。陳文宜表示,要想建立完備的系統,研發、推廣、使用、回饋並改善產品都離不開人才發展及培訓,因此政府不能忽視科技界的人力。

最後,香港的科技發展處在初級階段,社會對於樂齡科技的認識普遍不足。陳文宜舉例,日本樂齡科技已發展逾四十年,有專門的教育渠道向社會宣傳理念,而香港只開始做了五年,包括長者、家屬及長者照顧者在內的服務對象應具備對於科技的敏感程度、接受度和學習意願。

第六屆行政長官選舉唯一候選人李家超日前(5月1日)到訪樂齡科技教育及租賃服務中心,以了解長者需求。(李家超競選專頁)

除此之外,政府還應制定政策方向促進政府、業界與民間互聯互通,充分搜集、整合並利用數據分析產品現狀。但香港互聯網協會今年發布《香港開放數據指數(HKODI)2021/22評估報告》,指出香港數據科學發展程度、數據開放程度均不理想。

誠然,發展數據科學對於社會服務智慧化至關重要。一方面,建立足夠數據庫有助科技產品的研究、開發及應用。陳文宜列舉種類繁多的樂齡科技產品,例如可監測長者呼吸、體溫、血管健康等指標的耳機等,不同產品涉及大數據、人工智能、感應器、機械技術等科技。另一方面,有利於改良社會服務政策,精準解決問題。目前官方和民間都缺乏更高效、更科學的數據搜尋方式,對政策研究造成限制。

陳文宜還指,社福界不同持份者之間並未實現數據資料的互聯互通,若政府制定政策方向,鼓勵業界整合分析數據,一定有助於社會服務發展。

社聯政策研究與倡議總主任黃和平表示,政府比起十幾年前已經進步許多,但在開放數據方面仍不足夠。儘管政府統計處或許擔心數據被亂用、洩露個人隱私,但這並非無法解決的困境,也並不能以此作為壓低數據開放程度的藉口,而是探討如何做好平衡,設定好足以保護隱私的數據開放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