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班子一周年|加價加價再加價 連茶餐廳「食」個頹飯都好肉赤

撰文:黃雲娜
出版:更新:

特首知不知道,一個普通茶餐廳的碟頭飯,這一年來加了多少價?想必是不知道的,因為他自從上任以來公務纏身,酬酢頻繁,應該沒有什麼機會到平民食肆就餐。但是,正所謂「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茶餐廳、快餐店等加幾塊錢對普羅市民增添的生活壓力,是為政者不可忽視的。

茶餐廳、快餐店等加幾塊錢,對基層而言可能要節衣縮食了,但對於月入數十萬元的特區高官,恐怕沒有什麼感覺。(資料圖片/陳嘉元攝)

根據財政司司長辦公室發布的《2023年第一季經濟報告》,在綜合開支組成項目上,全港住戶每年有約27.41%開支用於食品消費,包括10.36%的基本食品,17.05%的外出用膳及外賣。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港共有17,586間持有食物牌照的普通食肆、小食食肆、工廠食堂、燒味及滷味店,同時還有15,756間持有食物牌照的食物製造廠和新鮮糧食店等,為香港市民提供日常飲食。

三年疫情,餐飲行業經過不少跌宕,不少大型酒樓捱不住,但一些小型食肆卻湧現,可是政府未有更新統計。但無論如何,整體食肆行業收益明顯向好。根據政府統計處5月發布的《食肆的收入及購貨按季統計調查報告》,2023年第一季的食肆收益價值為276億元,按年上升81.7%;若除去通脹計算,同期的食肆收益數量指數按年增加74%。

食肆收益表現強勁,最主要是防疫措施的解除,促使市民消費意欲的上升和遊客數量的增加,加上電子消費券等財政措施的提振作用,同時也和餐廳收費的加價息息相關。上述《2023年第一季經濟報告》顯示,若與一年前的實質消費開支比較,今年首季的食品開支相較去年同期而言增加了7.2%,但去年首季比前年同期少了7.4%。

食肆收益表現強勁,最主要是防疫措施的解除,促使市民消費意欲的上升和遊客數量的增加,加上電子消費券等財政措施的提振作用,同時也和餐廳收費的加價息息相關。

「餐廳加價」是周不時都會聽到但又經常會被新聞忽略的一大民生議題,直接影響老百姓的生活品質。無論是食品成本、工人薪酬、舖位租金和水費電費,只要任何一個環節出現變動,都會反映在餐廳收費上——以2021年政府統計處對於膳食服務業營運統計為例,它們分別佔去整體營運成本的33%、34%、30%;而餐費變動又會轉嫁到消費者的身上——每一餐加幾元甚至是10幾元,跑得比一般打工仔的工資增幅快得多。

在食品成本方面,有別於歐美通脹危機的瘋狂加價,在有94%新鮮豬肉、100% 新鮮牛肉、92%新鮮蔬菜、66%新鮮雞蛋全部來自內地的香港,食品價格雖有變動但也不至於太過份,今年首季的通脹率為3%——相對去年四季的3.7%、4.0%、3.9%和3.6%也穩定了下來。但無論食品通脹有多穩定,都會成為餐廳加價的理由,例如今年農曆新年過後,有報道指餐廳普遍加價5%至15%,而食肆東主則歸咎於食材價格的上漲。最大連鎖快餐店麥當勞便因而全面上調全線主餐廳的主要產品價格1至2元,平均加幅約3%。

在鋪位租金和水費電費方面——租金就不用說了,無論順境逆境都是只加不減,市民普遍心裡有數;反而是電費令人意外,去年受到環球燃料通脹的特別影響,加上特區政府對於電力公司的優厚對待,容許以公共資源獲取私人利益的電力公司賺足8%利潤,所以中華電力和香港電燈這兩間「自然壟斷」的電力開天殺價,在去年底宣布今年按年加幅分別達到兩成及四成半,當時不少食肆都叫苦連天,紛紛預告即將加價。佢業界人士估計,一般電費佔食肆營運帳約4%至8%,兩電大幅加價後,會令成本提升1至3個百分點,具體要視乎用電的器具有多少,大型食肆的用電量較大,負擔也較重。

至於工人薪酬,在勞資權力嚴重失衡,加上其他經營成本尤其是租金居高不下的情況下,食肆工人薪酬本來就處於全港較低水平,基本和法定最低工資相差無幾,而且每每有聲音要求更加合理地令工人按勞獲酬,一些所謂飲食界代表例如自由黨張宇人就會極力反對,甚至揚言所有增幅最終都要消費者承受,把工人加薪當成洪水猛獸。但同樣以政府統計處2021年的數據為例,對比2020年的情況,當膳食服務業銷售總額增加5.9%,食品成本增加18.4%,租金開支增加11.7%,僱員薪酬只是增加了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