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超香港.政策分析】港深格局逆轉 因為一個理工大學博士?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香港統計處最新數據指出,去年本港生產總值(GDP)為2.66萬億港元。同時間,深圳公布去年GDP為2.24萬億元人民幣,以去年底人民幣匯率計算,達2.68萬億港元,首次贏香港一個「馬鼻」。
固然以人民幣匯率折算GDP有一定商榷空間,但無論如何,深圳經濟規模在短短40年間追上香港,由落後農村變成現代化大都會,創科領域甚至遠遠領放,都是不爭的事實。
深圳的經濟成就,與該市前市長許勤脫不了關係,原來他曾在香港理工大學攻讀工商管理博士課程,是一位「港產」的內地政治明星,他任職市長6年多,成功將深圳變成全國創科的樞紐地。而這一切一切,除因他推動的政策有效鼓勵創科發展,他成功「氹掂」華為、騰訊等等巨企紮根深圳,更是他的一大「殺食」之處。

落馬洲河套區可眺望深圳市(鄭子峰攝)

延伸閱讀:【深圳超香港】深圳GDP總量首超香港 IT相關行業年收入近2萬億

「深圳質量」政策導向 鼓勵創科企業

時間回到2008年。當時許勤由國務院發改委「空降」深圳,就任深圳市常務副市長。其時深圳正面對產業轉型的過渡期,過往的經濟模式已接近「到頂」,「複製」香港的金融業、地產業等的成功模式已近大限,勞動成本優勢消退,再無法撐起當地經濟,國際金融危機之下情況更嚴峻。對此,中央早在2000年代初已銳意發展創新科技產業,並以深圳為試點,本身具光電工程學術背景、此前一直擔任科技領域技術官員的許勤,就成為承擔這個重任的要員。

許勤在2010年就任市長後,提出了「深圳質量」構想,要求當地經濟由量向質轉型,其中創新科技是重點所在。在許勤主導之下,政府為生物、新能源、互聯網發展3大新興科技領域的專項資金,投資至少105億元人民幣,協助他們發展。無人機、生命健康、海洋經濟、機械人、可穿戴設備等,都在許勤的鼓勵之下快速發展,其中大疆創新(DJI),現時已是國內無人機龍頭。

另外,許勤也積極扶持和引入新的初創企業,至少淘汰舊式企業1.7萬間。在他任內,市政府設立了重大產業、軍民融合、併購、中小微企業發展等系列基金,總規模超過2,000億元。許勤亦設立了國家省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載體210間,為強勢的科技產業打好基礎。

據統計,華為去年全球出貨量居第3位,較2016年增加了9.9%,市佔率為10.4%。(視覺中國)

延伸閱讀:華為:將於一、兩年內超越蘋果

與巨企關係良好 助創科企業紮根當地

但許勤的厲害之處,不僅僅在於政策導向,他和科技巨企之間的良好合作關係,更是他推動創科成功的重要因素。2010年2月,許勤親身前往內地科技巨頭騰訊的總部考察,他和馬化騰、陳一丹等人交流科技企業的經營心得,又即場聽取眾人對政府政策配合的建議。當時許勤就表示,互聯網產業是國家及深圳市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政府未來會協助企業加強自主創新,持續建設人才團隊。

就在許勤的牽頭之下,由2010年第一屆開始「中國IT領袖峰會」永久落戶深圳,每年所有互聯網和創業投資巨頭都會雲集當地,包括不少港人耳熟能詳的名字,如騰訊創辦人馬化騰、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百度創辦人李彥宏等等。

這些科技巨企,有不少都落戶深圳,例如騰訊、華為、中興等等,政府又主動鼓勵阿里巴巴、百度等企業設立總部大樓,將全國所有科技巨企匯集在深圳之中。到2016年,當時由於地價節節上升,盛傳華為、中興通訊醞釀把總部撤離深圳,但許勤最後成功擺平此事。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中國國務院決定在河北省雄縣、容城、安新3縣設立繼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之後的第三個國家級新區,命名為雄安新區。(新華社)

延伸閱讀:深圳書記許勤上任三個月後調任河北副書記 將助推雄安新區發展

經濟政績出色 獲中央器重

結果在許勤的主理之下,扶持華為成了中國手機市場龍頭企業,在全球智能手機市佔率也愈來愈高,去年第4季達10.4%,成為蘋果和三星兩大手機巨頭的競敵;而截至去年中,在深圳從事科技創新的企業就有8,000間。許勤接任深圳市長後,當地GDP年均增長率接近10%,到前年已突破1.9萬億元人民幣,去年正式超越香港。

許勤這人,政治色彩並不濃厚,是典型的技術官員。由於其經濟政績出眾,任內除了2015年底的光明新區塌山泥事故需要公開道歉外,基本上無重大負面新聞,並獲得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器重。許勤現時已經被調往河北省出任省長,負責國家重點項目雄安新區的建設,並領導河北省的產業轉型。

2017年1月,行政長官梁振英及廣東省委常委、深圳市委書記許勤在政府總部,見證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深圳市副市長艾學峰,代表兩地政簽署合作備忘錄。(江智騫攝)

延伸閱讀:【深圳超香港】廣州重慶GDP料亦將超越香港 港人均GDP仍佔優

香港培育的人才 為何只在內地開花結果?

許勤的成功,一方面證明政府的政策配合對創科發展有多重要,同時間也證明香港絕對有培育管理創科人才的硬件。2001年,當時仍在國務院發改委工作的許勤,帶職前赴香港理工大學就讀工商管理專業博士,於2004年畢業,將香港的知識帶回內地。

多年來深圳亦希望加強和香港合作,希望構建「深港創新圈」,只是多年來都說不上成功,唯獨深圳跑出,香港進展有限,未能「拍住上」一同進步。例如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最新發表的財政預算案,提出預留500億元發展創科,其中200億元將投入落馬洲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但這個項目由90年代末拖拖拉拉到今時今日,仍待發展,「香港速度」如何追上「深圳速度」殊難樂觀。

而且,本地科研和高等教育基礎向來不足,不少企業希望向創科發展卻一直苦於缺乏本地人才,而政治上,或許因數碼港的教訓,官員對企業都盡量保持距離,遑論如深圳般積極地提供各式各樣的政策配套、特別是土地方面的優惠,以免惹利益輸送、明益商界之嫌。發展創科,從來都不單純是錢的問題,而是整套政策思維的問題,但為何一個港產的內地博士市長可以做得到,香港一眾高官卻一直交不出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