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得留低? 保育應原址保留 拆霓虹招牌如拆「香港招牌」 

撰文:撐場來稿
出版:更新:

夜晚的香港街上,向馬路延伸的霓虹燈群是香港獨特的夜景之一。不少遊客都被其幻彩奪目深深吸引,但香港人現在卻要把這個充滿香港特色的夜景摧毀。

【文章原刊於01撐場,歡迎下載香港01 app,與星級作者一同討論喜愛話題。】

撰文:鄧媛琳 鄺浩揚

其中一種最能代表香港的事物—霓虹招牌,看起來比LED燈更柔和,卻日漸式微。(作者提供)

下載「香港01」App ,即睇城中熱話:https://hk01.app.link/qIZYuEC5LO

近日屋宇署就招牌檢核計畫拍攝了一連串廣告,當中提及到:「通過檢核的招牌可保存五年,之後重新檢核,否則⋯⋯拆!」其計畫目的為管理在2013年9月2日前已經存在或建成的招牌,並清拆不合標準或有潛在風險的招牌。而西環森美餐廳、觀塘雞記麻雀耍樂,以至佐敦麥文記麵家等歷史悠久的霓虹招牌,成為一波波清拆行動的主要目標。今年,單單在佐敦白嘉士街,屋宇署共發現至少246個違例招牌,並發出95張清拆令。

「拆霓虹招牌,就沒了探險和混亂的感覺,令香港街道變得非常寂靜,毫無神氣。」(作者提供)

霓虹招牌賦予香港活力

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助理教授郭斯恆,多年來從事本港霓虹招牌研究,對霓虹背後故事的見解尤深。他說,每個霓牌都代表着一個家庭、一盤生意和一代營商故事。「七八十年代香港是霓虹燈招牌滿佈街道的城市,大部份商舖都掛出一個個色彩斑斕的大霓虹招牌以招徠顧客。」面對霓虹招牌逐漸消失的不爭事實,郭斯恆有自己一套對城市魅力的看法。「城市不一定要乾乾淨淨,城市就是要有詭秘、骯髒的一面。拆霓虹招牌,就沒了探險和混亂的感覺,令香港街道變得非常寂靜,毫無神氣。」

位於佐敦白加士街的翠華餐廳霓虹招牌,除一貫滿佈七彩顏色的霓虹管外,亦為大家送上一杯鎮店之寶的奶茶。(作者提供)

引致招牌遭淘汰的因素

霓虹招牌加速「死亡」,歸根究柢碩大的招牌逐漸出現老化掉落的安全問題,導致近年政府頻拆霓虹招牌。此外商店商場化、營商態度轉變和科技發展的影響,亦是導致霓虹招牌逐漸消失的原因。「商場化底下,街舖少了,街道上出現的招牌買少見少;商戶營商態度有別以往,不再抱『長做常有』的心態。加上租金不穩的因素,不少商鋪大概每三年就搬一次鋪,不再願意花太多金錢去造一個搬不走的霓虹招牌。此外,因為科技發展,很多鋪主都轉用維修費較便宜的LED燈來取代霓虹燈做招牌,這都是大型招牌逐漸消失的原因。」

金錢掛帥 保育落後

「囍帖街」和霓虹燈一樣,充滿香港人集體回憶。但最後囍帖街卻遭政府以保育名義,改頭換貌成旅遊景點。可是此街不同彼街,改建後街鋪已經全部換成裝潢高雅華麗的連鎖店,盡失囍帖街本來的特色。「政府一刀切,左手不斷在清拆,右手卻說要保育。好像缺乏內部溝通和協調,猶如在拆自己的招牌。」

有鑑於囍帖街的例子,有人認為香港政府在保育政策方面太商業化,欠缺對文化價值的考量。「是否太商業化我不敢講,但現在的政府高官大多是商人,他們當然會先考慮商業價值。文化永遠不會是香港政府眼中的第一,因為要花錢嘛。」郭斯恆認為,其實港府並非毫無保育意識。就如立法會認為招牌都能代表香港,所以後期對招牌事宜處理態度都較寬容。

至於香港政府的保育政策是否較為落後,郭斯恆則認為香港保育的確較其他國家遲起步。根據屋宇署資料,政府在2010年實施了「小型工程監管制度」。規定招牌不可伸出超過4.2米,離地不能少於3.5米。而香港大部分招牌均於2010年前豎設,數以千計屹立幾十載卻不合規格的霓虹招牌,一夜間變成僭建物。「當其他國家都已經在保育本土特色時,香港政府才開始發覺在全球化下,自己的地方有太多其他國家的色彩,需要保留些屬於香港的東西。」

「霓虹招牌屬於室外空間,掛在大廈才能彰顯其價值與意義,將它們從室外抽走而失去味道亦是無奈。」(作者提供)

原址保留 v.s. 博物館收藏

近年港府對保育愈發重視,梁蘇記遮廠牌匾、皇后碼頭、大館,港府都以不同方式保留。梁蘇記牌匾港府採用了博物館式保育,牌匾獲政府置於香港歷史文物博物館供市民觀賞;而皇后碼頭則獲原址保留;最後,大館則揉合以上兩種方案,政府於原址保留了文物建築的外殼,而內部則改建成博物館供市民參觀。到底哪一種保育方式最理想而又最適合香港呢?

提到香港最理想的保育方式,郭斯恆顯露出一點無奈。「最理想的保育方式當然是原址保留。」香港地方有限,細小物件易於原址保留,但亦要在保育、民生和眾持分者間平衡,實非易事。東西大如霓虹燈招牌只可拆卸並保存於M+等文化博物館,但霓虹招牌屬於室外空間,掛在大廈才能彰顯其價值與意義,將它們從室外抽走而失去味道亦是無奈。

政策以外保育阻力

關於保育於政策以外的阻礙,包括:商戶、業主立案法團及居民等。居於佐敦、光顧白士街的麥文記麵家多年的老街坊簡太表示:「店主都沒有打算保留麥文記招牌,即使招牌多有紀念價值,街坊多喜歡這塊招牌。但任誰都無權力阻止政府要求拆除招牌的決定。」霓虹招牌的去留與商戶態度尤關,若商戶因成本問題而不參與檢核計劃,或因招牌有違新例,招牌將不獲保留,會遭到清拆。加上,LED燈的發明逐漸取代霓虹,商戶多不願保留霓虹招牌。另外,倘若因霓虹招牌亮起而窒礙附近居民生活,業主立案法團和居民有權反對保留。

最近霓虹招牌適應潮流,演變成為年青人「打卡」位(作者提供)

絕處可逢生

霓虹招牌由高掛於行人路上的消費標示轉向文青路線的寵兒;由室外指示走入室內成為擺設;由文字為主至圖案線條。以上都凸顯出霓虹招牌的適應能力。「有縫隙的地方,就有生存的空間。」

保育分層次 全民可有責

郭重申,政策、資源在於保育固然重要,而大眾教育亦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每個人都可以有保育的角色,我把『單眼佬涼茶』牌匾搬回辦公室收藏並展示,將霓虹燈的概念及技術授予大眾,甚至像現在與你般談論起它,都已經是保育。」

看來保育的重要,在於城市內的人本身都要有意識,才能無視文物大小,都能注視到背後的歷史故事。

【編按:文章題目為編輯所擬,原題為「挽留香港光影 學者呼籲保育霓虹 「拆霓虹招牌如拆自己招牌」」】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