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文言.粵輕鬆】「Payme你」新詞點生出嚟? 文法有冇問題?

撰文:書摘
出版:更新:

編按:手機應用程式愈來愈發達,一些程式的名稱已成為日常生活用語,例如以訊息要傳達就會說「我WhatsApp你」,要付款轉帳就稱「我Payme你」。不過,大家又有沒有想過,類似用語似乎在文法上有錯?

Payme一字原本是名詞,但後來變成動詞使用,其實是中文「詞性活用」的一種。(資料圖片)

下載「香港01」App ,即睇城中熱話:https://hk01.app.link/qIZYuEC5LO

第 5 課:「我Payme你」——談詞性的一般活用

某日,在 Facebook 上看到一則漫畫,內容是這樣的:女主角「搵食姐」跟朋友在外吃飯。杯盤狼藉後,「搵食姐」跟朋友說:「我 Payme 你。」她的朋友於是回應說:「錯 Grammar(文法)。」是耶非耶?我們一起來分析吧。

「Payme」是一種付款系統的名稱,理應是名詞,在「搵食姐」口中卻成為了動詞,意指「用 Payme 來過數給對方」。

此外,「我今晚 WhatsApp 你」、「我們等會微信吧」等等,都是將「WhatsApp」、「微信」等即時通訊程式的名稱,臨時當作動詞使用,表示使用上述通訊程式來溝通。

這些例子,不但沒有文法上的錯誤,反而是「詞性活用」這一文言現象延續到現今的例證。那麼,在文言文世界裏,「詞性活用」到底是怎樣的一回事?

甚麼是「詞性活用」?

又稱為「詞類活用」,指部分詞語的詞性,會因應特定的語言環境而作出臨時的改變。詞性活用多見於名詞、形容詞、動詞、數詞和狀語。以下是幾種常見的詞性活用規律:

1 名詞活用作動詞
A    欲刃相如。(《廉頗藺相如列傳》)
B    晉軍函陵,秦軍氾南。(《左傳.僖公三十年》)

在「澠池之會」上,藺相如以死相脅,要求秦王為趙王擊缻。秦王身邊的侍衞「欲刃相如」。當中的「刃」本解作刀鋒,後指兵器,兩者都是名詞,在文中卻根據其功能——殺人——被臨時活用作動詞,解作「殺死」。因此,「欲刃相如」就是解作「想殺死藺相如」。

《燭之武退秦師》是《左傳》的名篇,故事講述春秋時期的鄭國,背叛了晉國和秦國,晉、秦兩國君主決定出兵教訓鄭國,於是「晉軍函陵,秦軍氾南」。很多同學都說,讀到這句時就會心生疑竇:「晉軍」、「函陵」、「秦軍」、「氾南」都是名詞,那麼動詞到了哪裏去?難道是作者漏寫了?其實例句B出現了詞性活用現象。

「軍」本指軍隊,是名詞,由於軍隊在行軍時,必須駐扎在某處作為基地,因此「軍」在這裏被臨時活用作動詞,解作「駐扎」。「晉軍函陵,秦軍氾南」就是指晉國和秦國分別在鄭國境內的「函陵」和「氾南」駐軍。

《燭之武退秦師》之中有一句「晉軍函陵,秦氾南」,當中的軍並非指軍人軍隊,而是作為動詞解作駐扎。(資料圖片)

2 形容詞活用作動詞
C    出技以怒強。(柳宗元《三戒.序》)

《三戒》是柳宗元的寓言代表作。柳宗元更為這三篇寓言作序言,諷刺一些不自量力的人。他這樣說:「出技以怒強。」

「出技」就是「使出技倆」;連詞「以」是表示目的,相當於「來」。由此可以推測,那些不自量力的人使出技倆,其目的就是「怒強」。可是「怒」和「強」都是形容詞啊!同學們讀到這裏又被難倒了。「怒」本解作「憤怒」,是形容詞,在這裏被臨時活用作動詞,解作「激怒」。那麼要激怒誰呢?就是「強」——「強」不是形容詞嗎?為甚麼可以被激怒的?我們再看看下一節的分析吧。

3 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D    出技以怒強。(《三戒.序》)

「出技以怒強」中的「強」也是形容詞,解作「強大」,可是在序言中卻被臨時活用作名詞,從描述人的特點,轉為指明擁有這特點的人,也就是「強大的人」。故此,「出技以怒強」這一句,就是指那些不自量力的人使出技倆,目的就是要激怒強者,挑戰他們。

4 動詞活用作名詞
E    每值朔望。(《岳飛之少年時代》)

《岳飛之少年時代》講述了岳飛從出生到少年時代的事跡。文章後半部分記述岳飛的射箭師傅周同過身,岳飛悲慟不已,因此「每值朔望」,都會到師傅的墓前拜祭。當中的「望」是一個很有趣的會意字,從「亡」、「月」、「壬」,意指流落異鄉的人(「亡」就是「氓」,解作「人」)挺起身子(「壬」指代身形)觀賞圓月(月),意指「遠眺圓月」,是一個動詞。

句中的「望」從人們遠眺圓月這個動作,被臨時活用作名詞,意指「月圓的晚上」,也就是農曆十五日。題外話,那麼部首同樣從「月」的「朔」指的是甚麼?就是農曆初一了。原來岳飛每逢初一、十五都會拜祭亡師,確是一位念舊的學生。

《岳飛之少年時代》一文中有「每值朔望」一句,而朔和望就分別指初一、十五。(資料圖片)

5 數詞活用作動詞

一、二、三、十、百、千、萬……都是數詞,當中部分會因應特定語境而被臨時活用作動詞。

F    六王畢,四海一。(杜牧《阿房宮賦》)

G    二三其德。(《詩經.衞風.氓》)

「阿房宮」是秦始皇所興建的宮殿,後來被項羽一把火燒毀。因此,杜牧在《阿房宮賦》的開首先寫秦始皇的戰績:「六王畢,四海一。」

句中的「一」是數詞,除了表示事物的數量,也帶有「單一整體」之意。杜牧於是根據這詞義,將「一」臨時活用作動詞「統一」。「六王畢,四海一」就是指山東六國滅亡,天下終由秦始皇統一起來。

《氓》這首詩歌講述一名女子被負心漢拋棄的故事。「德」在詩中是指負心漢對女子的態度,至於「二」和「三」,不但不是「一」,而且比「一」多,因此詩歌根據「不一」、「多」等這些詞義,將「二三」這兩個數詞活用作動詞,解作「改變」,來描述詩中男主角對愛侶的態度——不專一、多心、變心。

6 名詞活用作狀語

狀語是句子成分之一,會從情況、時間、處所、方式、條件、對象、語氣、範圍、程度等層面,修飾謂語中的動詞和形容詞。我們就以范仲淹《岳陽樓記》中「予嘗求古仁人之心」這句為例:

予    嘗    求    古仁人之心    。
主語    狀語    謂語    賓語    

「嘗」(曾經)是句中狀語,用來修飾謂語中的動詞「求」(探求)——說明了范仲淹探求古仁人之心的時候——以前。在文言世界裏,不少名詞會根據其詞義上的特點,被臨時活用作狀語,來修飾謂語中的動詞。名詞活用為狀語的方式有以下幾種:
A    表示方向
在《出師表》中,諸葛亮決意「北定中原」。當中的方位名詞「北」就是被活用作狀語,來修飾諸葛亮出兵的方向——向北。
B    表示地點
在《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藺相如的舍人以為藺相如膽小如鼠,因而打算離開他。藺相如澄清說:「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句中的「廷」本指「宮廷」,這裏則被活用作狀語,來修飾藺相如斥責秦王的地點——宮廷中。
C    表示時間
《木蘭辭》講述了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其中一句提到:「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當中的「旦」和「暮」,分別指日出和日落,這裏則被活用作狀語,去修飾花木蘭辭別父母親和住宿黃河邊的時間——日出和日落時分。
D    表示頻率
在《莊子.養生主》的故事「庖丁解牛」中,庖丁跟文惠君說:「良庖歲更刀……族庖月更刀。」當中的「歲」和「月」本指「年」和「月」,在這裏則被活用作狀語,來分別指出「良庖」和「族庖」更換牛刀的頻率——每年一次和每月一次。

《木蘭辭》一句「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旦和暮分別指日出和日落。(資料圖片)

E    表示方法

《黔之驢》是《三戒》裏的第二篇寓言。故事開首,柳宗元這樣描述:「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黔」是「黔中郡」,位於今日四川、貴州之間,本身沒有驢子,卻有好事之徒把驢子運來。那麼好事之徒是用甚麼方式運送的?就是用船。句子中的名詞「船」,被臨時用作狀語,用來修飾動詞「載」,說明運載的方式——「船載」就是指「用船隻運載」。

F    表示態度

在《史記.項羽本紀》中,張良推薦了摯友項伯給劉邦,作為劉邦與項羽見面的中間人。項伯比張良年長,因此劉邦跟張良說:「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劉邦請張良叫項伯進來,他想把項伯當作兄長來招待。「兄」是名詞,在這裏被活用作狀語,去修飾劉邦對待項伯的態度——像弟弟對哥哥那般恭敬。

G    表示狀態

經過項伯穿針引線,劉邦終於跟項羽在鴻門飲宴會面,也就是著名的「鴻門會」。席間,范增指示項莊舞劍,實際上「意在沛公」,想藉機剷除劉邦。幸好,劉邦得到項伯的掩護。司馬遷這樣寫道:「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史記.項羽本紀》)

「翼」本是名詞,這裏被活用作狀語,去修飾項伯掩護劉邦時的狀態——像雀鳥的飛翼一樣阻擋項莊的攻擊。

(以上是《港文言.粵輕鬆》的內容節錄)

書名:《港文言.粵輕鬆》,作者:田南君。(三聯出版社)

作者: 田南君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自小熱愛古典文學,鍾情於古詩文創作。從事中、小學語文教材編撰工作逾十年,擅長以圖畫講解語文知識,輕鬆幽默,深受學生歡迎。近年致力古文研究,並將「文言╳圖畫╳生活」結合,冀激發學生的探索、思考、記憶,談心漫步於文言,揮筆馳騁於考場。

出版社:三聯出版社

《香港01》獲出版社授權轉載,標題為《香港01》編輯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