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熱.中醫教你】到底外濕、內濕、寒濕同濕熱點分?

撰文:譚莉英
出版:更新:

相信不少人經常聽到身邊長輩教育自己,不要吃這個,不要喝凍飲,會令身體有濕,導致濕氣。聽就聽得多,但具體是什麼原理卻鮮有人知,如今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中醫認為的“濕”究竟是怎麼回事。

疲倦無力、胃口欠佳、身體狀況差,均是濕邪入體的常見徵狀。(視覺中國)

Emma問:

譚博士,自從過完年,天氣回暖後,我覺得自己身體狀態很差,經常覺得疲倦無力,胃口欠佳,整個人看上去擁臃腫腫,請問為什麼會這樣?

經詳細診斷後,我答:

你的症狀就是典型的濕重,濕困於體內所引起。

Emma問:

常聽身邊的人說濕氣,其實濕氣具體是指什麼?由什麼原因引起?

中醫理論認為濕和痰、飲三者都是人體內津液沒經過正常管道處理而形成的病理產物,即是對身體有害的物質,容易引起疾病。而濕分為外濕和內濕:

外濕

外濕是六淫外邪之一,六邪包括風、寒、暑、濕、燥、火。多數由於氣候潮濕、人體經常涉水或淋雨、居住地方潮濕等外界的濕邪侵入人體所導致。

內濕

內濕的形成,多因為患者平時飲食沒有節制,過食生冷或肥膩、辛辣的食物,如冷飲、刺身、雪糕、火鍋和速食等,飲酒、大魚大肉、時餓時饑都會損傷我們的脾胃,導致功能減弱,脾在五臟中主管運化身體內的水濕,若然脾臟受損,便不能順利運化傳輸津液和水液,於是濕停滯在內部,聚集在一起引起內患,或引起泄瀉、水腫和飲邪。

Emma問:

那是不是每個人被濕邪入侵的情況都是一樣的?常聽到濕熱,其實會不會也有寒濕這種說法?

我答:

是的,濕邪侵入人體,常根據人體臟腑功能的不同,素質的差異等原因而發生轉變,如平日脾陽偏虛的人,濕邪便容易轉化為寒濕,而胃熱偏盛的人,濕邪就易轉化為濕熱。濕寒化後多損傷脾臟陽氣,若濕熱化後則易耗傷胃臟陰液。

Emma續問:

原來如此,請問寒濕和濕熱有些什麼具體症狀,可以令我們容易自己分辨呢?

我答:

寒濕主要症狀為:胃腹部脹悶,胃口差,不想進食,惡心想吐,口淡不渴,腹痛腹瀉,覺得頭重、身重或者腫等;濕熱主要症狀為:胃腹部脹悶,厭食,口苦口粘,口渴但是不想飲水,尿色黃,或者面目皮膚發黃或痕癢,身熱有汗等。而你的症狀是屬於單純感受濕邪,導致脾胃損傷,運化能力不足,為曾熱化或寒化的階段,通常這個階段出現的症狀為面色萎黃,精神疲倦,四肢困重乏力,胃腹部不適,厭食油膩,大便溏稀或腹瀉等。

Emma問:

對的對的,我現在就是這種情況,那請問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緩解?

方法當然有很多,你可以先嘗試以下方法處理:

 -食療- 

淮山薏仁赤小豆湯(1人份)

淮山薏仁赤小豆。(作者提供)

材料:淮山10克、薏仁10克、赤小豆10克、瘦肉250克、海鹽少量。
做法:將上訴材料洗淨,放入鍋中,加適量清水,大火燒開後轉文火,續煲2小時,入海鹽調味即可。
服法:每日1次,連服3日,若情況未能改善可咨詢相熟的合資格中醫師。
功效:健脾祛濕,利尿消腫。
禁忌:寒底人士和小便清長者忌服,大病、久病、老人、孕婦和小孩服用前應咨詢合資格的註冊中醫師。

 -茶療- 

陳皮茯苓茶

材料:陳皮2克,茯苓5克。
做法:茯苓、陳皮洗淨,放人保溫杯中,加入適量熱水,焗泡15分鐘即可飲用。
服法:每日2次,連服3日,若情況未能改善可咨詢相熟的合資格中醫師。
功效:健脾利濕,理氣化痰。
禁忌:陰虛燥咳者、多尿者忌服,大病、久病、老人、孕婦和小孩服用前應咨詢合資格的註冊中醫師。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