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時拉伕為《末代皇帝》配樂 坂本龍一僅靠1部鋼琴編出永恆經典

撰文:KKBOX
出版:更新:

席捲奧斯卡9項大獎,由意大利名導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執導的《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適逢32週年,數碼修復版於近日重新推出,讓新一代影迷都能感受這部經典在影像與音色上的震撼。而片中多段深入人心的配樂旋律,其實是由3位重量級的音樂人建構而成,他們各異的文化觀點與創作背景交融於作品中,似乎也正好和電影中動盪的時代氣氛相互呼應。

由意大利名導貝托魯奇執導的《末代皇帝》32週年,數碼修復版於近日在台灣重新上映,在疫情下叫好叫座:

+14

兵荒馬亂下的配樂任務:坂本龍一

來自日本的坂本龍一,早在七十年代末期就分別以個人和電子合成樂隊YMO成員身份在樂界打響名號。隨後參與大島渚電影《戰場上的快樂聖誕》(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不僅與大衛寶兒(David Bowie)共演,更首度嘗試電影配樂,一曲〈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成為超雋永經典,從此開啟他全新的創作領域。也正因為《戰》片,讓坂本龍一在康城影展認識了貝托魯奇,隨後獲邀在《末代皇帝》演出監視溥儀的日本軍官甘粕正彥一角。

坂本龍一在康城影展認識了貝托魯奇,隨後獲邀在《末代皇帝》演出監視溥儀的日本軍官甘粕正彥一角(《末代皇帝》劇照)

原本只是負責演戲,但當劇組到了長春拍攝時,貝托魯奇卻臨時要坂本龍一替片中的登基儀式場景配樂。在當地只有一台破舊鋼琴的條件下,坂本龍一仍達成託付,卻沒料到事情並沒這麼簡單就結束。影片拍攝完成後的半年,遠在紐約的他接到製片的電話,被告知要在一個星期內協助完成電影配樂。

雖然坂本龍一立刻討價還價爭取到兩個星期的時間,但創作的過程仍然是相當混亂。尤其是在他寫了44首曲後,又發現貝托魯奇後續剪接出的版本已和之前不同,只能持續不斷地重寫修改。

故事雖然聽來十分災難,但我們最後在電影中聽到的坂本作品絲毫未顯草率,在中國氣味的音色中仍有著屬於他自己較為當代、偏向歐美管弦樂曲的個性。除了〈First Coronation〉和〈Where Is Armo?〉等精彩曲目,〈Rain〉配搭片中文綉離婚、在大雨中出走的橋段,更堪稱代表性十足的名場面。而坂本龍一在《末代皇帝》中建立的音樂調性,也隨著之後與貝托魯奇繼續合作的《The Sheltering Sky》、《Little Buddha》配樂中再次浮現。

西方視角下的東方配樂:David Byrne

或許就是坂本龍一的創作過程太過引人入勝,很多人都忘記了《末代皇帝》電影配樂的其他創作者。David Byrne早年是知名新浪潮搖滾樂隊Talking Heads的主唱,至今仍以個人身份創作出碟,打造備受好評的現場演出。他在多年前的訪問中曾經透露,貝托魯奇是在戲院中觀賞了Talking Heads的演唱會電影《Stop Making Sense》,才萌生了找他來創作配樂的念頭。

「貝托魯奇說他在戲院裡對著電影又跳又拍手,好像在看真的演唱會一樣,他也希望他的電影可以獲得這樣的反應。雖然我們的音樂是搖滾,但我想他感受到的是我們對於各種元素的運用,乃至於對藝術、當代劇場的感知能力可以超越搖滾範疇,所以才相信我可以做出適合《末代皇帝》的音樂。」

然而,身為一個英國人,David Byrne其實更擔心自己的西方觀點,會衍生太多不夠真實的刻板印象。於是他請劇組從中國寄來了一大箱cassette中尋找靈感,以一種行鋼線的小心翼翼,試著不刻意模仿地在這些東方元素中創作出自己的東西,避免日後聽起來會像是一種文化的冒犯。而最後他寫的主旋律,也成為提到《末代皇帝》時,很多影迷心中第一時間揚起的音色。

除了坂本龍一和David Bryne之外,當年於德國留學時在雜誌上看到《末代皇帝》開拍消息,主動將作品寄給劇組而獲得配樂工作機會的中國作曲家蘇聰,雖然只有一首〈Lunch〉被收錄在原聲帶裡,但實際上在拍攝過程中同樣做足功課,至少寫出了時長60分鐘的音樂,片中婚禮等場景的傳統聲響也是出自他筆下。這張電影原聲帶在1988年一舉贏得了奧斯卡、金球獎以及格林美的電影配樂獎項,三個人的功勞可說是缺一不可。

【本文獲「KKBOX」授權轉載,立即下載KKBOX App收聽4000萬首中外日韓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