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害妄想症」又發作、經常感「孤獨」?原來「大腦」在偷懶!

撰文:溫樺
出版:更新:

有試過參加瑜伽班時,總覺別人笑你姿勢差,覺得這班同學沒好人又難為情,決定以後不參加?
不論是開會,或在茶水間,總覺得某同事永遠在細聲講你壞話,因此他以後提議什麼,也看不順眼?
會做這些「決定」,是客觀審視環境,還只是出於自卑嗎?可能以上皆不是。

上星期的一個早上,我因為想盡快出門上班,便在前往巴士站的路上,邊走邊吃着我的早餐—「雪梨」。咬着雪梨時,總覺身旁不少路人投以奇怪目光。我心裏反了一下白眼:「未見過女仔邊行邊食生果咩!」但當發現迎面而來的路人都在打量我,我亦漸漸由不屑變得很尷尬,甚至決定以後不在街上吃生果。但我做這個決定,只是因為感覺害羞、難為情?

《奔跑吧兄弟》劇照

我們傾向為自己尋找「證據」

每個人都是「主觀」的,但我們的思考模式更會為了證實自己主觀的想法,而尋找「證據」。就好像當我覺得別人在「歧視」我,我會多望幾個途人,肯定所想;或當我們感「孤獨」時,更傾向尋找「證據」,如在Facebook特別注意到朋友開心旅行照、情侶放閃照,確認自己的「孤獨感」。這不是「自虐」,而是一種「確認偏差(Confirmation bias)」,說的是我們會在現實生活中尋找「證據」,去證實我們的主觀感覺。而往往這樣的思考模式,影響了我們往後每一步的決定與想法。

「確認偏差(Confirmation bias)」,說的是我們會在現實生活中尋找「證據」,去證實我們的主觀感覺。而往往這樣的思考模式,影響了我們每一步的決定與想法。
《舉重妖精金福珠》劇照

確認偏差「最佳例子」:情人眼裡出西施

這種確認偏差,亦改變我們投射出對別人的不同想法。好像當我們喜歡上一個人,即使他做什麼事情,我們也覺迷人。相反,當我們已經不愛對方,不論他做什麼事都覺很不順眼。同樣道理,這都是為了「證實」我們內心的想法。確認偏差甚至會影響記憶,如我們認為中學時代過得不太好,那麼就會只記得那時不快的回憶。

為什麼我們會這樣思考?美國洛杉磯市南加州大學就曾有研究,發現當受訪者接收了與自己政治觀與信仰有抵觸的資訊時,大腦回應身體痛楚的區域也活躍起來有反應,就像受訪者身體上受傷感痛楚似的。即是說,我們都不喜愛面對與自己理念、想法不同的事情。因此我們不是在逃避,就是要找「證據」去支持我們的想法。加上,當大腦面對與自己想法不同的訊息時,就要用很多「ram」去釐清事實真相。所以想省「腦力」的我們,很多時就會只願接收與自己想法一樣的事情,則是我們說的「確認偏差」。

以為自己已很理性,「確認偏差」式思考卻易壞大事。但我們又可以如何抽離於這思維模式,避免做錯決定?
《太陽的後裔》劇照

擺脫偏差想法:主動尋找「對立意見」

主動尋找「對立意見」,的確有點違反人類的行為模式。但這樣卻可以減少我們墮入「確認偏差」的comfort zone。這方法可以輕易apply到不同的生活問題上,就好像女生們想購入一件護膚品,我們會在google搜查「XXX護膚品 好用」,為的是尋找證據「加持」你購買的決定。認識了「確認偏差」後,下次我們不妨多主動尋找與自己相反的意見,好像搜查「XXX護膚品 差評」。我們多看不同立場的意見後,才能幫助我們做出最好的決策!

不要介意對或錯!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曾有研究,指出不介意成敗願意嘗試的學生,都比為了更易成功而避免挑戰性問題的學生,有更好更穩定的學習表現。不想「捨難取易」而錯失人生的學習經驗,我們就不要把成敗看得太重。當我們把好奇心,經驗與學習作為人生的生活宗旨後,我們就可以擺脫「確認偏差」,為人生帶來更好的決策與經驗。

資料來源:psychology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