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田共融】一間村校四個種族女孩:活在香港才有自由立志當韓星

撰文:麥佩雯
出版:更新:

Saher來自巴基斯坦、Pipi來自尼泊爾、Haashira來自印度、Mimi來自東莞;她們4人聊天時,英文、烏都語、廣東話、普通話滿天飛。
她們在錦田的通德學校遇上,互相陪伴渡過了小學成長歲月。Saher坦言小一剛來港上學時,因不會說中文,曾感孤獨及被歧視;但6年時間過去,她們都變成了一起玩樂、繪畫、分享稚嫩夢想的朋友。過去一年,她們合作共同創作了一本繪本,內容雖然天馬行空,卻是以Pipi想成為韓國歌手的夢想為藍本。成人聽來是不切實際,但這些都是小女孩對未來和世界最美好的想像。「最少我可想想未來做甚麼工作,而不是一畢業就結婚生小孩!」

Saher夢想成為時裝設計師,平日喜歡以「Henna」顏料為人體繪圖裝飾。(麥佩雯攝)

錦田村校——一個小聯合國

在錦田的鄉村景色間穿梭,仿似走進小聯合國。一張張南亞裔的臉孔掠過,耳邊傳來烏都語、英文、普通話、客家話、廣東話⋯⋯

而錦田通德學校正是此區的一個小縮影,該校候任校長黃偉立表示,應屆小六畢業生中,約三分之一是少數族裔人士如尼泊爾裔、巴基斯坦裔、菲律賓裔;三分之一是新移民或雙非學童;三分之一是本地生。「我們沒有刻意收不同背景的學生,只是學校如有學位空缺、又遇有家長敲門指其子女沒書讀,我們經考慮後就會招收該名適齡學童為學生。」

錦田仿如小聯合國,格子內住滿不同種族的人。(余俊亮攝/資料圖片)
Pipi的志願是成為韓流明星。(麥佩雯攝)

Saher、Pipi、Haashira及Mimi就是該校的其中4名應屆畢業生。Mimi不欲提起自己的家庭背景,只說自己小時候已多次來港,至小二時正式成為通德學校的學生。Saher及Haashira均是在4、5歲時自家鄉來港定居。3名女生均表示,喜歡香港更勝家鄉。「香港的交通工具更方便快捷乾淨、治安更好、又有更多社區資源如民間社區中心可供消磨時間。」

因通德學校是村校,每級只有一班,即是4名女孩已成為同班同學最少5年。Saher坦言小一下學期剛成為插班生時,因不會說中文,無法與華人同學一同遊玩,曾感孤獨及被歧視。多年過去,Saher的中文水平進步不少,現時校內活動自行分組時,也會與華人Mimi同組,她們亦曾結伴到附近公園遊玩。Mimi和Haashira老友鬼鬼,訪問結束後更堅持要和對方結伴離開。

Saher的志願是成為時裝設計師。(麥佩雯攝)

如果畢業後可以不嫁人……

Pipi在港出生,她認為自己是香港人。她從未曾踏足尼泊爾,對「家鄉」的印象全來自電視,只是一個遙遠的國家。此外Pipi可能更喜歡另一個國家——韓國,她的「志願」是成為韓流歌手。「現正學習唱歌,大學想入讀音樂系。」而對於即將來臨的中學生活,她期望能在學校學習到跳舞及演奏樂器。

以Pipi的「志願」為藍本,她們4人在過去1年共同創作了一本繪本,描寫對未來的想像。故事情節最後還出現一條「魔法裙子」,原來靈感是來自Saher想成為時裝設計師。但兩名女孩均表示,父母期望她們成為醫生,會先努力讀書;若做不成醫生才會再以興趣出發,選擇職業。總而言之,她們一定不會像在尼泊爾或巴基斯坦的堂表姊妹那樣,早早結婚相夫教子。Saher:「在巴基斯坦女性沒工作機會,十多歲就要嫁人。但我是香港人,讀完書一定會先工作,可能廿多卅歲才結婚吧。」

她們和其他同班同學所創作的繪本現正展出,歡迎公眾到場參觀。

「愛的啟蒙」藝術教育先導計劃作品展
地點:錦田青年匯動館
日期:2017年7月12至24日
開放時間:星期四至六 12-7pm(公眾假期休息除外)
*此計劃由「全人藝動」策劃,並由「陽光文化基金會」資助。

Haashira、Mimi、Saher、Pipi(左起)是小學同學,互相陪伴對方成長。(麥佩雯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