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byebye】各國現禁塑潮 溫哥華明年禁飲管、發泡膠盒

撰文:黃妍萍
出版:更新:

「走塑」近年成為環保代名詞,塑膠污染、海洋生物存危的問題愈來愈令人關注,不少地方如美國華盛頓、台灣等更計劃或已推行禁塑令,最近加拿大溫哥華更決定來年6月,就會禁止使用膠飲管和發泡膠容器,預計年省約1,500萬港元的清理費。另外當地還準備推出更多減塑行動,如各餐廳共用按金杯,務求2040年達致零廢物!與此同時,香港民間亦在推動各式走塑方法!

難以分解的塑膠不斷危害海洋生物和水資源。(資料圖片/李澤彤攝)

據2016年「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本港共處置了約561萬公噸固體廢物。環保署指處置成本每公噸計約港幣200元。以本地的塑膠和發泡膠餐具每年棄置70445公噸計算,即處理費每年需逾2,080萬元。

2050年膠多過魚

據環團「綠色和平」,現時全球每年有1,270萬噸塑膠流入海洋,相當於每分鐘有一輛垃圾車將塑膠垃圾倒進海中。有研究更指,到2050年海洋裏可能「膠多過魚」。美國華盛頓於2016年已立法禁止使用不可生物降解的發泡膠盒;英國政府今年亦有意禁止餐廳、酒吧及夜店派發膠飲管;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今年初更下令皇室物業內不可使用膠杯、飲管及膠樽;台灣最近亦提出2030年全面禁用膠飲管、膠杯、膠袋及即棄餐具。

英國政府人員高文浩(Michael Gove)曾指膠飲管不是被送到堆填區,就是去了堵塞河流和海洋:「對我們大部份人而言,它只是一種方便,但對野生動物而言,它卻是殺手。」
英國政府人員高文浩(Michael Gove)

有指發泡膠要1萬年才分解,也有指其實它未能完全分解。本身發泡膠製造時亦有可能殘留有害物,損害中樞神經、減弱集中能力和身體協調功能。

去年杏花邨大量垃圾隨海潮湧上岸上,當中不少是發泡膠。(資料圖片/潘安奇攝)

可分解餐具須經堆肥測試

去年,澳洲昆士蘭更決定今年7月開始禁用膠袋,即使聲稱是可分解的也不可以,因有研究指,聲稱「可分解」膠袋和普通膠袋的分解速度並無明顯分別。來到上周,加拿大溫哥華市政府也提出,2019年6月就會禁止餐飲業提供膠飲管、發泡膠盒和杯,並考慮將違規罰款定在250加元(約1,500港元)。推行禁塑令前的這一年,市政府將撥款協助小型商業機構轉用可持續的物料。當局又指餐飲業可提供可分解的飲管和容器,但這些用品必須經當地堆肥設施測試。

有餐飲協會主席指,這些改變也許很昂貴,又會帶來不便,但為了環境大局,改變是毫無疑問的。加拿大媒體Daily Hive在網上的讀者調查亦顯示,有超過75%群眾支持政府的措施。

此外,當局又計劃推行減用即棄品的措施,餐飲業須選擇不主動派發即棄物品、向拿取即棄物的客人徵費,或自行設定減廢措施,如提供折扣予使用可重用杯子的客人。同時各餐飲業者須記錄派發的即棄物品數量。當局又計劃連結各餐廳,客人可在這餐廳以按金借用非即棄用具,再在另一餐廳歸還。至於大型活動,亦禁止用發泡膠盛載食物。

大型活動的浪費一直令環保團體擔憂。發泡膠以外,紙盒紙袋在製作過程中其實同樣會造成許多浪費。

溫哥華望2040年零浪費

這連串的行動,是溫哥華「2040零廢策略」(2040 Zero Waste Strategy)的一部份,當局務求在2040年達致零浪費。

溫哥華2040零廢策略:
防止包括由農場到餐桌間的各種浪費
將不可食用的食物堆肥或轉化為燃料
修理和維護產品、材料,以延長它們的生命
在回收前共享,再利用和翻新物品或其材料
製造可再生能源
避免污染環境
確保每個人都能獲得健康的食物
增加多樣性地發展經濟
(資料來源:溫哥華市政府)

回到香港,民間有人自發減塑,如8間資助院校曾推動「無飲管日」,不主動派發飲管,浸大更在去年尾開始推行飲管加一元的措施,預料每年減少40萬支膠飲管垃圾,連接起來長度相當於四十座青馬大橋。只是單靠民間少數人努力,要大量減廢仍有一段長路。

對如何減廢,環保署回覆指一直致力倡議減少使用即棄餐具,鼓勵食肆提供可再用器皿,並透過每年的「香港環境卓越大獎」嘉許在源頭減廢方面表現卓越的食肆;另自2009年開始在中小學校推行環保午膳,鼓勵學校協助學生自備及使用可重用的餐具及器皿,去年底亦推出《大型活動減廢指南》。而政府已發出內部指引,建議各決策局及部門盡量避免使用一次性即棄物品,最近亦開始在各部門轄下場地,停售1公升或以下的樽裝水。

至於新措施,環保署指正計劃推行地區中央收集廢膠樽先導計劃,除收集綠在區區和社區回收中心所接收的廢膠樽,有需要時會直接從屋邨、屋苑及學校等公共機構收集膠樽。對於立法禁止塑膠餐具,署方指會繼續檢視不同減廢政策和措施的成效,並考慮在適當時採取新措施,現已展開研究,探討如何為塑膠產品容器引入生產者責任計劃。

減塑是近年急須面對的議題,政府正研究就塑膠飲料容器引進生產者責任計劃。(資料圖片/盧翊銘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