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荒業.二】拾荒者遭剝削?回收業界:大家都是基層,議價力弱

撰文:徐嘉蒓
出版:更新:

提及拾荒者,我們往往會說他們「很慘」——「很慘」的背後卻其實與整個回收行業的運作及社會福利制度有關。66歲的蘭姐執紙皮幫補家計,日做16小時卻只有400元的收入,令人不禁問,到底每一公斤的紙價,為何會如此低?
作為在城市內環保回收的最前線角色,拾荒不被視為職業,他們「工作」時更會面對各式各樣的處境。有出口商認同拾荒者的重要性,但在競爭激烈的經營環境下,業界也無力提升回收價格及承認他們為員工,「商人的力量很小,看到(他們的處境)但沒有辦法 。」
(此為拾荒業系列報道之二)

上集:【拾荒業.一】遭食環票控警告 紙皮婆婆每日拾荒16小時:我唔慘

58歲的劉耀成是廢紙出口商,也是香港環保廢料再造業總會會長,目前在香港經營三個大型回收場。其中一個在上水寶運路,佔地48,000呎,回收場除了負責後期的廢紙處理工序,亦接受廢紙回收。

兩年前,有一位101歲的婆婆隔天就會將紙皮由石湖墟推到他這個回收場來賣,「那些紙是濕的,做了很多加工,我都和她收。當時廢紙市場不好,外面回收場不要她,唯有愈推愈遠。」劉耀成指,婆婆最少要走45分鐘的路過來, 「叫她不要來, 太遠太危險。」

在今時今日的香港,仍有老年人要執紙皮維生,劉耀成感到無奈,「香港貴為一個這麼有錢、這麼富庶的城市,看到現在這樣,是有點悲哀,不應該有這樣的社會現象出現。」

劉耀成指不建議太年長的長者執紙皮,但無奈礙於香港形勢,很多長者都要自己照顧自己。(吳鍾坤攝)

入行40多年,他自小就接觸拾荒者,寄予同情和尊重。他認同拾荒者是行業的最前線,形容彼此是合作伙伴,關係唇齒相依。

在改善拾荒者工作待遇的問題上,他指出回收店通常會多給年老拾荒者一元半角,不過,回收價是固定的,從生意角度上,沒有辨法「幫」拾荒者。「我們只能做我們的角色,當然是用合理的價格。什麼是合理價格?即是(計算了)營運成本和我們要賺的錢來跟你回收,無賒無借,全部現金。」

一層一層釐定回收價

合理價格由誰而定呢?廢紙回收業的經營模式分四層,分別為內地紙廠、本地出口商、回收店以及拾荒者。撇除拾荒者,其他三層在買賣過程,均有不同程度的定價機會,透過賺取差價維本。(見左圖):

出口商每天會向回收商更新每公噸廢紙的收購價,一般是按出口價減300元。回收店會在收購價上扣起成本所需,通常幅度為300至400元。按近日出口商訂每公噸1,400元的廢紙收購價為例,回收商向拾荒者收紙的價錢,正常會介乎每公噸1,000至1,100元,即每公斤1元至1.1元。

 

在訪問當天,回收店協華環保回收公司的報紙和紙皮回收價為每公斤1.1元,老闆說已是近日較理想價錢。(徐嘉蒓攝)
老闆沈炳華認為,假如額外給拾荒者較高的回收價,做法對其他人不公平。(徐嘉蒓攝)

小型回收店議價能力弱

另一家位於荃灣的小型回收店「協華環保回收公司」經營近十年,有回收五金、廢鐵及紙張等,廢紙回收平均佔每日生意額一半。訪問當日,店內標明紙皮和報紙的回收價為每公斤1.1元,每噸賺取約300元利潤。老闆沈炳華認為回收價的高低主要視乎出口商。「我們沒有權力去談價錢,完全是被動。」

為了賺取更多利潤,他們採取分別向三間出口商賣紙的策略,「如果全都賣給一間(出口商),他不會加價給你,我亦會收不到出面的資訊……(分別賣給三間出口商)變成他們有競爭,會盡量定個高一點的價錢給我。」

行業角色被動 內地紙廠主導定價

本地紙價的操控權,似乎是落在最上游的出口商手上。但劉耀成認為,出口商的角色同樣被動,受制於內地紙廠出價。「整個行業都比較被動,紙廠才是透明。 」

內地紙廠現時每次向本港出口商買紙,都是按合約形成進行,行內俗稱為「票」,即是在一定時間內要交到一定數量的廢紙,而該批數量的廢紙,會鎖定於同一個價錢出售。只要交到指定數量的紙,出口商就可以和紙廠簽定下一輪的合約,有重新議價的機會。出口商往往要憑經驗判斷每一「票」賣出的數量和紙價,劉耀成笑言,出錯的機會頗大。

他解釋,假如他與甲紙廠簽定以每公噸1,000元出售500噸廢紙後,其他出口商與另一家紙廠卻簽約每公噸1,200元,意味可以用更高價錢向回收商收紙,那麼他這一批500噸廢紙就沒有錢賺。因為他要「頂價」,扣減自己的毛利,用更高價錢吸引回收店收紙。「即是本來打算保住300元(差價),唯有加多100元,希望收多一點,快點完成合約,否則後期蝕死你。」他指由於每間紙廠出價都不一樣,所以全港13家出口商之間都「鬥生鬥死」,互相競爭,強調根本沒有空間合謀定價。

劉耀成指出科技進步,一部小型半自動打包機一日可以處理到十噸廢紙,投資額變相減低,因而「個個一窩蜂做」。(吳鍾坤攝)

行業競爭大 呃秤為賺錢

除了利潤浮動的問題,回收業界也要面對貨量減少、競爭激烈的困局,同樣加劇拾荒者遭到剝削的問題。

近年廢紙出口的數量愈趨減少,根據環保署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的統計數字顯示,2012年紙料出口數量有116萬噸,但2016年只有80萬5千噸,下跌約三成。紙量減少,回收公司卻很多,單在香港環保廢料再造業總會登記的商號會員已約有300戶。

劉耀成說:「現在每一間廢紙商都是不夠廢紙。現在市場靜了,門檻又愈來愈低,你都可以隨時開到一間廢紙廠,不需要很大的投資額,不需要什麼配套……有一萬呎都可以開檔。那就死了,你又做他又做,形成了僧多粥少。」

在街頭巷尾也有回收店的競爭之下,有回收店標出較高價錢吸引前線回收。但這樣賺不到「差價」,不合乎成本效益,有人會選擇在磅秤上「動手腳」,拉上補下、賺回成本。即使拾荒者在紙皮上淋水增加重量,其實也是「打和」,更有機會給回收店藉口再壓價。

香港法例第68章《度量衡條例》訂明,如使用度量衡器具作商業用途時有欺詐行為,作欺詐行為的人和任何參與欺詐的人,均屬犯罪。而任何人竄改或故意、惡意損壞或毀壞任何參照標準,亦屬犯罪。最高可判罰2萬元,或監禁6個月。

劉耀成認為回收紙價太高,反而會吸引中年人入行,拾荒者只能執到較少紙皮,收入會不穩定。(資料圖片/吳鍾坤攝)

認同拾荒者貢獻 唯無力解決現狀

劉耀成認為拾荒問題非常複雜,政府以至整個社會都需要思考如何處理,單靠業界在經營模式上支援拾荒者,既不公平又不現實。「現在的前線回收商基本上都是基層,他們不是很有錢的人,都要付出勞力賺錢,你叫基層的人做,當然我不反對有心有力的人做,但他們都要養妻活兒。」

有關注拾荒者工作處境的民間組織,近日發表大型調查,建議推行「拾荒者友善對待政策」,期望政府、業界及社會各持分者,改善拾荒者的工作待遇及回收業系統。詳情請留意下集:【拾荒業.三】淘汰在即?團體倡補貼設專用空間:拾荒是環保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