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餅泛濫】 被棄月餅急增 惜食團體剖析「剩餅」前世今生

撰文:徐嘉蒓
出版:更新:

中秋剛過,本港兩間惜食團體盤點今年「被棄月餅」,發現回收數量比去年收到的急增2至3萬個。其中一間發現,今年熱搶,捧為炒貨的奶黃流心月餅,竟佔總數近半,估計商家見首輪大賣,急急補貨,結果後期供過於求,淪為剩食。另一間分析,除賣家誤估銷量,今年多了食店加月餅戰團,加上港人送禮文化未改,送到對方「食唔晒」,亦令月餅棄置量急增。
攝影:徐嘉蒓

惜食團體:八成由生產商提供

佳節前後,「月餅山」出現在惜食團體民社服務中心內,職員忙碌地在中心打點,安排一眾基層家庭「取個餅」。機構推行「糧友行動」食物回收計劃自上周三(19日)起回收月餅,項目統籌鄧文俊屈指一算謂,直至前日中秋節,已回收8萬個月餅,比去年多出2萬個,說到供貨「大戶」,當然就是大型月餅品牌或生產商,佔了八成;其餘來自救食平台、食肆品牌及市民大眾。

炒貨流心奶黃月餅佔近半

早前有主攻流心奶黃的月餅炒家損手求退。項目統籌鄧文俊指出,今年所回收的月餅中,超過一半是奶黃月餅,傳統月餅反而減少。他分析:「早前有一隻奶黃流心月餅賣至斷市,原因是其他人覺得可以『炒』,變成一個工具去賺錢、炒作;到售罄後第二輪發售,(月餅商)以為市場反應好,賣得完一批,就生產多一大批。不過,第二批反應已不是之前般熱烈,到最後臨近中秋的批次,根本是賣剩了、多餘、炒不起,未必有人會來換,結果就變成剩食。」

月餅成為品牌戰工具

「有些餐廳本身也不賣傳統食物的,也會賣月餅。」鄧文俊說,愈來愈多食肆或公司企業加入月餅市場,透過賣買或送贈月餅,建立品牌形象,令整體市場月餅生產數字一直攀升,造成氾濫和浪費,「因發現送贈月餅能建立品牌,商家往後幾年會生產更多。」

「過剩月餅」成月餅品牌戰的副產品,鄧文俊認為,「寧願(生產)過剩,多到市場不能接受,也好過有人想要,但賣不到給他,想『賺到盡』。」情況直接反映在回收數字上,鄧文俊說:「所收到月餅,品牌種類愈來愈多,數量不止十多盒,而是一百盒、二百盒,甚至一千盒都有。」

鄧文俊認為,回收量大了,不代表不再存在浪費,環保責任始終在於生產商身上。

找惜食團體「包底」了事

事實上,中心回收月餅量每年遞升,由2016年5萬個、2017年6萬個,到今年8萬月餅,升勢停不了。鄧文俊見到這現象,也陷於一片反思及掙扎,究竟回收團體是否成了浪費食物的「幫兇」?

他形容:「生產商造多了食物,賣不完,不想大眾知道這些剩食會被掉去堆填區,造成浪費,其中一條出路就是找我們幫手處理,變相年年也會有人『包底』,總之你會幫我處理剩食,那我就製造多些。」

「糧友行動」按會員的家庭人數派發月餅,每個家庭一般都獲派一盒裝月餅和幾件散裝的月餅,連同其他派發的食材,如麵包和蔬果,人人都滿載而歸。

政府可以做甚麼?

他建議政府與業界加強溝通,包括要求月餅公司將生產數量、銷售數字、回收途徑等匯報予政府,再由政府分析,約束食物浪費。同時,他也建議,參考外國造法,透過稅收懲罰公司生產過剩的行為,又或者以免稅措施獎勵公司減少浪費。

不過,目前面對這月餅山,鄧文俊現在仍努力將收集的月餅,免費分發給已登記會員,包括低收入家庭、長者等,以及會轉贈給不同的服務團體、教會、學校。

另一惜食機構:部分地區基層「食唔晒」

月餅泛濫,派予基層是否等於令「剩食」消失?今年於中秋節前十天,於全港回收月餅的「食德好」比去年更多收約3萬個月餅,總回收量逾7萬個,增幅近倍。機構指,回收數量大增,變相需分發更多出去,部分地區例如葵涌、馬鞍山等,有合作民間組織反映基層街坊未能「加碼再加碼」地接收月餅,機構要派往其他地區。
 
「對方食得晒先好送」

食德好項目經理袁德志表示,要解決月餅過剩問題,源頭控制才是出路。他認為,本港市民及機構間,送禮文化仍盛行,收禮者根本吃不完,提醒大眾「過節亦要環保」,同時,他亦促請生產商要檢視供求數量,勿過量生產,造成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