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院逼爆 大馬社工接露宿長者回家住 最後自己開埋孤兒院

撰文:馬來西亞東方網
出版:更新:

今年58歲、來自馬來西亞的張胡坤牧師當社工長達30年。多年來,他除了義務肩負起照顧孤獨老人的責任,更「兼職」當起孤兒們的「爸爸」。由於工作吃力不討好,他常被調侃「吃飽飯沒事找事做」,但也因為他,才有了現在馬來西亞的恩惠之家,讓院內27名老人和41名孩子不至於露宿街頭。
報導:林珮璿 攝影:黃良儒

1988年,年屆28歲的張胡坤剛完成神學院課程,「當年經濟很差,很多老人家被迫失業,而且又沒有退休金。」他憶述,很多無依無靠的老人流浪於吉隆坡蘇丹街、茨廠街一帶。那時他著手為這群老人申請福利金,並安排他們入住老人院,「城中老人院最後爆滿,沒辦法再收納老人。」縱使老人院已沒有空位,也無阻他助人的決心,他甚至把流浪老人帶回家中留宿。「我媽媽(當時)傻了眼!雖然她很支持我幫助人,但因為我家中女人居多,所以她有所顧慮,擔心姐姐們出入不方便,或流浪漢會對姐姐們不規矩等等。」

雖然母親不允許張胡坤把流浪老人帶回家,卻願意讓出一間店屋,讓兒子作收留老人用途。「開始時,我收留了9人,到現在有27人。」所謂久病床前無孝子,照顧年邁老人並不容易,因此外界常會稱讚張胡坤很偉大。他卻認為照顧老人並不偉大,反之,和老人們在一起,他覺得很幸福。「他們(老人)都把我當成是他們的兒子一樣看待,會找我聊天,煮飯給我吃!」他表示,老人不像小孩,他們其實很獨立,只要自己能做得到的事,一般都不會麻煩別人,「這裡(恩惠老人之家)的老人都是互相幫忙、照顧,然後輪流煮飯。」

提起院內的老人,張胡坤豎起拇指大讚。他說,老人們願意付出、照顧同住一屋簷下的夥伴。他舉例,當院內的某名老人臥病在床,沒辦法進食或梳洗時,其餘老人就會輪流餵食,甚至幫前者抹身。人多的地方總少不了爭吵,張胡坤承認恩惠老人之家也不例外,「他們也經常會意見不合、起爭執。但沒關係,我常說:『會吵就不會死!』」他笑言自己也常被老人罵,就像父母罵兒子一樣,「別介意就好,他們有時就是心情不好,看什麼都覺得不順眼。」由於人手不足,恩惠之家目前僅能收留可自理的老人。

張胡坤(右二)表示喜歡照顧老人,因為老人很獨立,若非不得已,不會麻煩別人,「我有時還樂當一個大小孩,讓他們(老人們)來照顧我!」(馬來西亞東方網提供)

恩惠老人之家的最低入住年齡是55歲,不過若遇上需要幫助,但未到入住年齡的老人,張胡坤還是不忍拒人於千里之外。他自嘲如同《封神榜》裡的姜子牙,會為老人們安排合適的工作和職位。「之前有個50歲的『安哥』因為中風,丟了工作,每天只能在速食店流浪,還被員工驅趕。」安哥後來找上張胡坤,希望獲得援助,「我就為他安排了一份提供員工住宿的工作,讓他可以自供自足。」

不忍無視社會需求 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張胡坤是27名老人眼中的「兒子」,同時也是41名孩子的「爸爸」。在恩惠老人之家成立6年後,他於1994年成立了恩惠之家兒童院。「身邊很多人笑我,是不是傻的,為什麼每次都做這些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他認為自己並非「cari susah,cari pasal」(自討苦吃),只是看到了社會所需,「因為看到太多來自破碎家庭的孩子。」他表示,來自爸爸是癮君子、媽媽是妓女的問題家庭的孩子,一般都沒人管,容易十幾歲就跟著壞朋友到處去,「若我們再不管制他們,那社會就會有越來越多的壞人。」

帶領迷途的孩子回歸正道並不容易,張胡坤憶起院內曾有一名11歲的男孩,常跟著損友到網吧,每天玩到三更半夜不回家,也不睡覺。由於擔心孩子長期生活於不良環境、日夜顛倒身體會出問題,張胡坤和工作人員強行把該名男孩捉回兒童院進行監管,並讓他上課。他直言,這樣的孩子一般沒有太高的讀書天分,即便如此,他仍會堅持讓孩子們唸到畢業。「畢業後,他們可以去學一技之長,因為至少有賺錢的能力。」

拍大合照時,張胡坤問:「誰要爸爸抱的,快點來!」孩子們即刻蜂擁上前,足以見張胡坤和孩子們的關係融洽。(馬來西亞東方網提供)

院內的孩子們都稱張胡坤為「爸爸」。他不諱言這個稱號令他背負很大的壓力,因為孩子們都期待從爸爸身上得到關懷和愛。「我會儘量,能做多少就做多少。」6年前,他更收養了一對被遺棄的雙胞胎姐妹。「這對雙胞胎的爸爸是癮君子,而媽媽在單親媽媽機構產下小孩後,便把孩子遺棄。」單親媽媽機構後來把孩子送來恩惠之家,「當時寶寶才2個月大,所以我就留在自己的家裡照顧,打算等待善心人士來領養。」張胡坤笑言:「但後來因為有了感情,所以我就直接向法庭申請,領養了一對孩子。」

他指,當初剛正式領養雙胞胎姐妹時,家中孩子有點不開心,「孩子們會不解爸爸為什麼這次直接把孩子帶進家裡?」經過他的解釋,如今孩子們都已釋懷,甚至還扮演起大姐姐、大哥哥的角色,愛護妹妹。「我對孩子們說,她們(雙胞胎姐妹)的身世不比你們來得幸運,(所以)我們要把愛分享給她們。」

不求遠大前程 樂見孩子們有心回饋

當了超過30年的社工,張胡坤謂可以分享的故事猶如一匹布那麼長,三天三夜也說不完。至於最令他難忘的事,他說,恩惠老人之家曾經有一名老人,一直很想回到中國原鄉看一看。打從十幾歲離開家人、故鄉遠渡重洋到大馬,老人便不曾回鄉。「當時我透過群眾的力量,籌了一點錢,就帶他到中國故鄉走一回。」他表示,該名老人在返鄉回馬的第四天離開了人世,「因為沒有遺憾,所以可以安心離開。」

張胡坤謂,恩惠之家的存在並非他一人的功勞,有賴群眾的力量和善心人士的支持,他想助人的心願才得以完成,「我其實只是一條橋,把善心人士和有需要的人連接在一起。」(馬來西亞東方網提供)

張胡坤指出,這些年來,從恩惠之家兒童院「畢業」的孩子,雖然沒有成為專業人士,但都很聽話,不曾做壞事,對此他表示感恩。而教他更感欣慰的是,孩子們懂得回報,「雖然說施恩莫忘報,但看見他們願意回饋恩惠之家或社會,我感到很開心。」他以一名如今成為理髮師的兒童院「畢業生」為例:「現在每隔一段時間,他都會拿著工具箱回來替老人和孩子們修剪頭髮。」言及於此,張胡坤摸摸頭上清爽的頭髮:「這是上個月,他回來幫我剪的。現在有點長了,我要打電話叫他再來幫我剪。」

除了當上理髮師,張胡坤說還有「畢業生」當上了攝影師。「他會把已經不用的舊相機、平板電腦拿到兒童院,讓孩子們使用。」張胡坤認為,孩子們懂得感恩,是非常難得的舉動,不枉他常教導孩子們要記得人生中有人願意幫助他們,所以若有能力,長大後也要記得給有需要的人幫助,「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張胡坤說,雖然剛步入社會的「畢業生」常會問他:「牧師,我現在還沒有能力,因為我現在的薪金只能應付我的車貸、生活費用等等,怎麼辦?」他總會回答:「有心不怕遲,只要有心,無論任何時候,社會都有你需要幫助的人士。」

【本文獲「馬來西亞東方網」授權轉載,原文:【心視野】我是兒子,也是爸爸 張胡坤扶老護幼30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