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又要公園好玩又要安全?智庫研究員:打破對立靠靈活管理

撰文:來稿
出版:更新:

只要去到香港任何一個公園,就會在門外發現長長的禁止活動告示:不准騎單車、不准踏滑板、不准進行球類活動、不准攜犬內進,甚至不准踏進草坪。種種規限自然難免被嘲「不准享樂」,但這其實也可能與公眾的取態有關。思匯在今年較早前進行的調查中提出九種常見的被禁活動,邀請受訪者從中選出其認為可允許於更多休憩用地進行的活動。近半數受訪者(48%)認為可放寬最少一項規限,但對於具體放寬哪一條卻沒有一致意見:最受歡迎的活動 —「溜狗」 — 支持率也只得23%。另外,有半數受訪者認為不應放寬任何規限。
(文:思匯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黎文燕)

60歲以上受訪者七成人反對放寬限制

在思匯組織的聚焦小組討論中,有參加者指雖然活動規限繁多,但能提供安全感,有助防止意外或衝突。一位男士更表示,即使是三歲小孩亦應一視同仁禁止在足球場外踢球。然而,許多成年參加者承認他們小時候很不一樣,騎著單車到處去都沒問題。他們覺得香港現在環境越來越擠逼,社會欠缺和諧,休憩空間遂成為要防範他人侵佔的寶貴資源。這種心態在長者當中尤其常見:60歲及以上受訪者當中,超過七成人認為不應放寬任何規限,相對而言,18至29歲群組只有不足四分之一受訪者表示認同。
然而,如此嚴控風險難免會妨礙玩樂。人們總是希望魚與熊掌兩者兼得:當僅有16%受訪者認為更多休憩用地應該允許騎單車,卻有47%希望區內設有單車緩跑綜合徑;僅有8%受訪者認為應該允許踏進草坪,卻有45%想要更多可供坐下的草坪;即使是前述那位主張禁止幼兒踢球的男士也表示喜歡去規限較少的公園,他只是不想居所附近有這樣的公園。

本港首個人寵共融公園將在元朗原來的宏業南街休憩花園設立。(鄺俊宇提供)

港公共空間數量落後 質量更顯重要

這樣的心態無疑為政府帶來棘手的問題。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多年來一直採取審慎手法分隔不同活動,雖則確保公眾休憩用地安全,卻難免令人感覺乏味。公眾對此給予6/10的中等評分,即基本滿意但稱不上擊節讚賞。(父母群組對兒童遊樂設施的滿意度略低於此,評分僅為5/10。)假如香港真的要成為世界級城市,就必須力求改進 — 我們的人均休憩用地面積為2.7平方米,只及其他亞洲城市一半。相對而言,新加坡和東京的人均休憩用地面積分別為7.4平方米和5.8平方米。我們難以比數量,就只有比質素。港人家居環境狹窄,往往不願留在家中:85%的香港居民每月最少一次前往休憩用地、近六成人每月前往五次以上,而每月前往超過15次的人更達四分之一。因此,休憩用地的相對短缺令設施質素更形重要,必須舒適、共融和多元繽紛。

西九文化區曾多次舉辦大形文化活動,包括自由約、Clockenflap、一點粉紅等等(資料圖片)

西九文化區、觀塘海濱是先例

這並非遙不可及,事實上,香港已有實踐先例。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轄下的西九文化區公園正實行更寬鬆自由的管理規例,允許滾軸溜冰以至放風箏等各種活動,並設有免牽繩溜狗區和單車徑,而其海濱長廊更設矮牆可供安坐,而不是平常的臨岸欄桿。即使在遊人如鯽的活動期間,訪客仍能輕鬆往來暢遊。公園在冬季更舉辦適合各年齡層的「自由約」節目,提供現場音樂、手作市集、美食車和各種兒童工作坊等多姿多彩的活動,吸引大批人潮。
此外,康文署在東九龍觀塘海濱長廊試推行人與單車共融通道,並設單車租賃服務,倘若效果理想,更擬延伸至啟德。該長廊更獨特地設立一個由非牟利組織(香港藝土民間)營運的專區,舉辦各種展覽、節目和工作坊等,並設有咖啡店、活動空間和都市農場。人們可以攜犬前往,也可以在各處安設的免費鋼琴一展身手,或者到社區書櫃選取心儀讀物。

觀塘海濱亦是市民休憩的熱門選擇。(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理想公共空間靠想像和變通

前述例子證明,只要肯嘗試不同的管理策略,就能營造理想的公眾休憩用地。我們可以試試在大型公園劃分不同活動區域,例如指定部分草坪可供球類活動或玩飛碟,另預留安靜的角落讓不想被打攘的人享受悠閒時刻。如屬面積較小的休憩用地,則可考慮因應不同活動情況,制訂按時間劃分的規則。此外,也應避免一成不變:不同的休憩用地應該因應當地情況、人口分佈和需要而實行不同的規則。儘管不可能讓每個休憩用地完全符合所有人的要求,但人人都應能在居所附近較大的範圍內找到心中所好。這並非甚麼精密科學 — 我們所需要的只是多一點想像和變通能力而已。

題為編輯所擬,原題為〈靈活管理休憩用地 滿足不同市民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