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路少 薪酬差西醫一倍 「跑數」掙扎求存 中醫師:從未後悔

撰文:黃桂桂
出版:更新:

1997年本港大學首設中醫藥學士學位課程,至今逾二十年,中醫仍未納入公營醫療體系,畢業生出路只能在教研中心及私人市場二選一,薪酬待遇亦比西醫差一大截。剛剛畢業、在私人診所當兼職中醫師的鄧蕙盈,現時日薪1,000元;執業九年、去年投身私人市場的中醫師張懿松,月薪才剛提升至30,000元。相比之下,剛畢業的西醫起薪點已達56,000多元。在鄧蕙盈心目中,理想的中醫應是懸壺濟世、能多花時間照料病人;張懿松卻說,教研中心工作諸多掣肘,用藥受限制、需要「跑數」……現實與理想的差距,並未磨滅他們投身杏林的決心,他們仍能充滿熱誠地說:「從沒後悔讀中醫。」

半年前,鄧蕙盈於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畢業,同學都到三方合作營運的教研中心工作,她因為想繼續跟隨大學老師學習,需要彈性上班時間,遂到私人市場當兼職中醫師。看似方向明確,但她坦言對前路感到迷茫。截至2017年,全港共有約一萬名中醫師,當中近九成投身私人市場,「尤其近幾年中醫診所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私人市場競爭激烈,要想突出自我談何容易?」

鄧蕙盈剛畢業,對前途感到迷茫,「私人市場競爭激烈,突出自我談何容易?」(李澤彤攝)

同樣於中大中醫學院畢業的張懿松,則與大多數中醫畢業生一樣,畢業便到教研中心工作。在考獲中醫牌照前,他已先到不同的教研中心見工,獲得「有條件取錄」,2010年畢業後順理成章到教研中心工作。他形容自己是幸運的一屆,「對上三、四屆的師兄師姊情況慘烈,當時並非18區都有教研中心,不能容納所有中醫畢業生,導致有人轉行,有人因待遇不好一直轉工,要近年才穩定下來。」

現時全港有18間中醫教研中心,由醫管局、非政府機構和本地設有中醫藥學士學位課程的大學(即香港浸會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大學),以三方夥伴協作模式運作。每間教研中心每年會獲醫管局一筆過撥款約350萬元,並由非政府機構以自負盈虧的方式營運。

基金為中醫界和中藥界提供五億元財政資助。(李澤彤攝)

薪酬遠低於西醫

為鼓勵教研中心聘用應屆畢業生,政府撥款要求18間中心提供216個實習培訓名額予畢業首三年的醫師。三間大學每年共有約80名畢業生,而各間教研中心每年均會聘請4至5位醫師,合共剛好約80名。

即使找到教研中心職位,但由於政府撥款差距懸殊等因素,中醫師的薪金比西醫差了一大截,張懿松說:「師兄師姊剛畢業時,教研中心月薪只有12,000元,我畢業時升到14,000元,生活稱不上苦,但只算搵到兩餐。」

為鼓勵教研中心聘用應屆畢業生,政府撥款要求18間中心提供216個實習培訓名額予畢業首三年的醫師。(李澤彤攝)

近年,政府似乎意識到中醫師薪酬太低,開始增加撥款。2016年,政府在醫療衞生的經常性開支為614億元,當中18間中醫教研中心的常規撥款為6,400萬元;2018/19年度,政府增加醫管局的撥款至624億元,當中18間教研中心的撥款為1.12億元。現時畢業生月薪約有22,000至25,000元,視乎教研中心而定。

撇除薪酬待遇,張懿松認為教研中心對剛畢業的中醫師而言,是一個好的體驗。「因為毋須擔心病人的來源,教研中心的醫藥費較私人市場便宜,吸引草根階層求醫。這對醫師醫術上的進步、看症的技巧、學習與病人溝通都有一定裨益。」另一方面,醫管局又會在教研中心開辦不同課程,包括中醫及西醫課程,讓應屆畢業生優先報讀,工作之餘同時進修。

張懿松說,教研中心有不少掣肘,例如用藥受限制,還要「跑數」等。(黃桂桂攝)

教研中心限制用藥

張懿松指,教研中心亦有不少掣肘:「在用藥方面,中心會限制醫師使用藥性猛烈的藥材。藥材有貴賤,中心不會開口叫醫師開便宜的藥材,但會告訴你藥材的成本是多少,製造無形壓力。另外,中心亦會定期檢查診症量,若發現診症數量下降,會問你為什麼,形同『跑數』,所以不能仔細替病人看症。」

在教研中心工作近八年,工作量與日俱增,看診時間卻一減再減,加上進修機會都優先給了應屆畢業生,迫使張懿松於去年6月離開教研中心,投身私人市場,與朋友合資於佐敦開中醫診所。「在教研中心沒有彈性時間,出來私人市場後,不但能花更多時間仔細看症,亦能抽出時間進修及從事更多可以促進中醫業界發展的事務。」他現時是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校友會會長,在中醫公會中也有職務,並曾多次與政府官員開會討論將於2024年落成的中醫醫院。

目前香港的中醫畢業生出路狹窄,2024年落成的中醫醫院成為他們的發展希望。(李澤彤攝)

中醫醫院帶來新希望?

特首林鄭月娥於去年的《施政報告》中公布,預計2024年於將軍澳百勝角落成的中醫醫院將由政府興建,並由非政府機構負責營運,會於今年下半年招標挑選營運機構。中醫醫院會提供以中醫為主的中西醫協作服務,設400張病床,並有住院及門診服務。另外,政府亦會與大學及其他機構籌備不同的培訓課程,包括為註冊中醫師、中藥藥劑師、西醫、護士及其他醫療人員提供相關培訓課程。

中醫醫院落成後,會否成為本地中醫畢業生的第三條出路?張懿松與鄧蕙盈給出截然不同的答案。張懿松期望自己可以有機會進院行醫,他認為現時業界資源匱乏,「有不少病痛單靠把脈不能診斷,需要依賴現代醫療設備的幫忙,例如胃潰瘍。現時香港的中醫並沒有權力使用這些設備,期望中醫醫院落成後,情況會有所改善。」

鄧蕙盈卻憂慮醫院管理架構及醫師待遇問題,對中醫醫院持觀望態度,「中醫醫院至今仍未有實際運作方案,例如會否為中醫師設立薪酬架構,提供明確晉升階梯?所以要視乎工作內容及機會決定屆時是否進去。」說罷她嘆了口氣道:「希望中醫醫院可以做出些成績。」

2024年落成的中醫醫院,大概寄託了大部分香港中醫師的希望。(李澤彤攝)

相關文章:中藥「煲熱」病軀 近癱癌漢重拾生活中西合璧治病屢見成效 醫者:中醫應納公營醫療​

上文節錄自第162期《香港01》周報(2019年5月14日)《出路少 薪酬差西醫一倍 「跑數」掙扎求存 中醫師:從未後悔》。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