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條例】《頭條新聞》爆紅 小豪子感矛盾:國家不幸詩家幸

撰文:廖俊升
出版:更新:

由「太后與小豪子」、到「大帥與徐副官」,《頭條新聞》的二人話劇贏得口碑,尤其話劇角色深入民心,而每集話劇內容都是由曾志豪構思。反對《逃犯條例》修訂風波,也讓諷刺時弊的《頭條新聞》瞬間爆紅,對於節目的成功,曾志豪坦言心情矛盾,認為是「國家不幸詩家幸。」從2014年的雨傘運動,到今天的反修例運動,曾志豪看盡示威現場大小事。時日讓思緒沉澱,作為「和理非」的支持者,曾志豪也由譴責暴力,到今天「同情」衝擊者。「𠵱5年好似明白到,就算拎埋諾貝爾獎和平獎,都唔會轉化成為民意、道德譴責嘅壓力。」

小豪子是何許人?

港台節目《頭條新聞》中,向太后阿諛奉承、時常語帶譏諷的太監小豪子,每周與太后上演宮廷劇,以黑色幽默諷刺時弊,字字珠璣批判政府。7月19日,小豪子脫掉滿清戲服,穿上裇衫西褲,不再彎著腰的站著,一臉正經坐在電台錄音室,這天他是曾志豪。

除了「小豪子」這個為人熟知的身份,曾志豪也是一名入行20年的傳媒人,他於2000年浸大傳理系畢業,做了兩年電腦雜誌的記者,轉為電台消閒節目的主持人、報章專欄評論人。「不停自我轉型,喺『傳媒工作者』身份之下,演變盡量多唔同渠道,開咪、電視諷刺劇、寫專欄、Youtube,去到最後你會發覺好似『萬佛朝宗』,個根源都係傳媒行業。」

曾志豪為《頭條新聞》撰稿,多年以幽默的演繹評論政府施政,教人笑中帶淚,「小豪子」和「太后」等角色在其筆下街知巷聞。為《頭條新聞》工作十多年,其實他曾有片刻疑惑,究竟應該繼續下去,「因為好大部分時間都做同一份工十幾年。」不過在最近的反修例運動,令他重拾傳媒應有的使命,盼用大眾傳播的渠道,繼續道出真相。「最近嘅運動,我哋嘅反應好好。嗰個好唔係拍一套劇畀人話我哋做得好好,而係好多人留言,話好彩仲有你哋,講多啲真相,為佢哋出一出氣。」

每集的《頭條新聞》話劇可說是曾志豪的心血,然而最近修例風波令節目大受歡迎,他卻感到心情矛盾,「國家不幸詩家幸。」(廖俊升攝)

成功反而感矛盾 嘆「國家不幸詩家幸」

7月1日下午開始,砰砰敲打聲在金鐘響了接近六小時,立法會門外的玻璃散落一地。數以千計的黑衣人,撞破了立法會大門,示威者歷史性地闖入立法會大樓。7月1日衝擊立法會一役,使立法會的莊嚴形象,與大門玻璃一同被粉碎。衝擊之後旋即引發不同立場人士的對罵,建制派的譴責聲此起彼落;反修例陣營也出現「分裂」,有人為衝擊者辯護,說他們活於絕望、沒有其他出路,才選擇衝擊一途;也有人說不應作出暴力行為,破壞和平遊行的純潔性。

7月5日,社會仍處於爭議聲中,香港電台諷刺劇《頭條新聞》推出一集名為《譴責暴徒》的節目,強調了示威者在立法會內的秩序,凸顯了在建制派壟斷下的立法會通過議案的往例,在Youtube上的點擊率至今突破60萬,不少人開始理解示威者的絕望心情,反修例一方的分歧慢慢收窄,節目大受好評。

大眾媒體和傳媒在憂患的歲月裡更顯得有價值,尤其在《逃犯條例》修訂風波之中力揭真相,一般人無法看見的畫面一一曝光。時事節目廣受歡迎,電台節目的內容最近也變得豐富,對於曾志豪而言,這種「成功」帶著一種矛盾。「國家不幸詩家幸。如果社會一路都好僵持停滯,對傳媒嚟講係冇野做,當然你又唔想佢亂。」

反修例風波令港台諷刺節目《頭條新聞》大受歡迎。(香港電台節目截圖)

抽離角色報道示威 冀讓真相現於大氣電波

1989年,還是小學生的曾志豪受「六四事件」啟蒙,遂每年參與六四集會。直至升上大學選修傳理系,加入了「國事學會」,適逢步入九七,讓他思考自己對中國的認識有多深,亦開始參與社會運動。「大部份我呢代香港人都係,不停有唔同遊行,可能係李旺陽事件,可能我哋傳媒仲會多咗劉進圖遇襲、黑衣記者遊行等,一路發展落去。」

後來成為傳媒工作者,曾志豪便脫離示威者的角色,換了新的崗位現身於示威現場。2014年雨傘運動時,曾志豪走到佔領區,捕捉示威現場各種真實畫面,再透過電台節目將示威真相告知觀眾。「當時我喺香港電台,佔旺嘅時候,我哋特登出去錄咗十幾分鐘(示威者)心聲、啲人做咩要佔,擺返去電台度播。」曾志豪說,一般人對示威者的認知都是來自傳媒,卻沒有媒體能將十多分鐘示威者的心聲完整播出,因此他作出了這個嘗試。「一個人落左去示威,就唔可以周圍錄、周圍採訪,咁你影響嘅人數就會少啲。嗰次我覺得係你要盡量畀多啲媒體嘅受眾,知道場運動係做咩。」

曾志豪多次走訪示威現場,希望將示威者的聲音,在大氣電波中向更多香港人傳播。(廖俊升攝)

今年六月初起,曾志豪也積極參與反修例運動,同樣是以「觀察者」的身份走到現場。曾志豪說,他是示威現場的觀察者。他直言自己對於採訪已是久疏戰陣,但因為明白這項工作對社會的重要性,又再走到最前。「前線採訪係令你睇到更多大局,因為我有諗過如果呢場運動,如果你冇去過前線,好難可以準確把握到個脈搏,你最多係靠傳媒餵料,如果咁啱個傳媒睇唔到𠵱啲畫面呢?」

6月12日金鐘示威現場被催淚煙籠罩。(資料圖片/張浩維攝)

難忘612良心媽媽

縱使站在抽離的角色,沒有直接參與運動,曾志豪直言也被多個示威場面所感動。6月12日,警方在金鐘示威現場發射150枚催淚彈,更動用布袋彈及橡膠子彈驅散示威者,現場頃刻變成煙霧彌漫的戰場。曾志豪拿著相機,站在示威前線,希望記錄示威的經過。槍林彈雨下,幾位年長大叔和婦人站在警察防線面前,聲淚俱下地勸警方停止使用武力。這個情景,令當時匆忙的曾志豪停下腳步。

「一個良心媽媽對住成班防暴警察,聲淚俱下叫你哋唔好傷害我啦。其實唔係得一個,之前有個阿叔嬲到係咁講粗口;後來有唔同嘅媽媽。呢個畫面我喺佔中時未見過,冇見過會有一啲長輩,企喺警察面前去維護一啲參與者,好似有班人都過咗臨界點。」曾志豪說,這件事證明了,反修例運動的民情比起雨傘運動時有很大的扭轉。

7月14日的沙田遊行由和平示威演變成激烈衝突。(資料圖片/鄭子峰攝)

沙田衝突中的台灣示威者 「今日香港,明日台灣」

6‧12衝突之後,政府雖在3日後宣佈暫緩修例,惟示威行動未有因而終結,更蔓延到各區之中,其中沙田遊行後更爆發激烈的警民衝突。當日遊行尚未結束,示威者已在遊行路線中段的源禾路築起鐵馬陣,眾人戴上頭盔與防暴警察對峙。

在源禾路防線前,曾志豪在芸芸戴著頭盔眼罩的黑衣人中,發現了一名異鄉客。這一位身穿全副裝備的示威者,是參與過太陽花學運、土生土長的台灣人。這名來自台灣的青年,為什麼要冒著被捕風險,站在其他地方示威前線,為他人抗爭?曾志豪說,他將香港與台灣的命運連成一線,希望為台灣死守香港這條防線,「佢話今日香港,明日台灣。」

及至晚上,示威者往沙田大會堂方向退守,撤退期間,河畔花園樓上一眾居民向示威者呼叫,警察正步步進逼,這個畫面讓曾志豪十分感動。「一班街坊,真係街坊阿叔阿嬸,著住涼鞋 T-shirt,佢地喺度通風報信,叫示威者走。」當時他與一眾示威者都以為樓上的街坊是勸他們不要生事,部份示威者更以粗言回應,後來才知道是提醒他們小心警方推進。「嗰下有啲毛管戙,個民情點解會咁樣嘅呢?完全係同警察作對,真係通風報信。我覺得呢個畫面係說明咗,咩叫民心,咩叫互相守護。呢場運動幾個畫面,係之前冇想像過會發生。」

曾志豪坦言,看見示威者衝擊立法會的畫面,不像以前幾次社會運動般感到憤怒,反而十分同情示威者。(廖俊升攝)

曾志豪的轉變:由譴責衝擊到同情示威者

雨傘時,沒有「兄弟爬山,各自努力」的口號,也沒有「不分化,不割席,不篤灰」的示威教條,自稱「勇武」的示威者經常與「和理非」支持者爭執,而曾志豪也是擁抱「和理非」的一員。「置身其中,都會覺得成條街都係我哋架喎,好似有啲固有嘅工程喺度,你好唔想佔領區受到破壞。嗰陣時啲人個諗法就係,衝會帶來一個好差嘅後果,而呢個後果係坐係到唔會發生,呢個係2014年嘅故仔。」曾志豪直言,不難理解當時示威者的想法,「嗰陣好多人仲會相信,和平集會贏到好多光環,唔係淨係得掌聲,甚至乎係爭取民心,畀壓力政府。成個雨傘運動,去到今時今日好多人都話係世界奇觀,又自修室又溫書井井有條。」

從6‧12到光復上水和沙田遊行,幾乎每次遊行都會演變成激烈衝突,而七月一日示威者更衝進了立法會,支持和理非的曾志豪也自認沒有像以前一樣,對示威者衝擊行為感到憤怒,「我就唔贊成衝,但我又唔需要譴責。」曾志豪說。

「7月1號衝入立法會之前我走咗。嗰刻好自然用返2014年嘅經驗話畀自己聽,大獲啦,一定係引你,因為仲睇到空城計嘅畫面。恐防佢一撞爛入去,就比人大逆轉話暴徒。但去到第二日,首先就問自己先,你好似又唔係好嬲,而係戥佢哋唔抵,遠不及以前會話『有冇搞錯啊,你做呢啲嘢。』」

「衝擊我覺得係有個過程,你要有足夠嘅背景同原因,你先會說服到人唔衝唔得。又或者衝擊,係唔會差過你唔衝。」曾志豪坦言,當2014年79日佔領行動落幕,香港人經歷了「DQ」和大小遊行之後,政府也是不為所動,令他步入了低潮,「其實唔洗出嚟遊行啦,有咩遊行勁得過佔領?」5年的沉澱,讓不少香港人接受了衝擊手法。「𠵱5年好似明白到,就算拎埋諾貝爾獎和平獎,都唔會轉化成為民意、道德譴責嘅壓力(畀政府)。佢哋亦都已經有呢種覺悟,坐喺度唔會令你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