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幼稚園】無豬油茶點、授可蘭經課 巴基斯坦女生學甚麼?

撰文:黃文軒
出版:更新:

位於筲箕灣東熹苑景熹閣地下一所幼稚園內,孩子們套上代表自己民族特色的服裝:女孩子穿起色彩艷麗的連衣裙,外面披上一條印滿華麗花紋紗巾;男生戴上一頂橢圓形帽子,搭配縫上金色線條的深藍色馬甲背心,或者直接套上一件阿拉伯長袍來赴會。課室搖身變成為派對現場。
這是一所具伊斯蘭教背景幼稚園,這天是一年一度的結業禮。這所學校共40多名學生,都是少數族裔。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包括巴基斯坦、印尼、印度及非洲等,當中亦有難民身份的學生。學校提供清真食物,還邀來巴基斯坦裔的老師教授孩子可蘭經。
學生們平常的課堂,老師堅持幾乎全以廣東話授課。但近年來,校內沒有一個華人臉孔。校長說,曾經聽過有附近街坊說「你哋學生全部包頭,我點會畀仔女入嚟讀?」全港具伊斯蘭教背景的學校包括中小學及幼稚園,一共只有五所。一位伊斯蘭教徒學生的故事,揭開伊斯蘭教學校的「神秘面紗」背後,在港接受教育的日常。
攝影:高仲明
(此為少數族裔本地教育報導系列上集)

結業禮,代表K3的學生準備升小學,離開共渡三年時光的學校。活動剛開始,由老師帶領學生回顧這年發生過的種種。老師珞澄首先舉起一張相片:一名巴基斯坦女性裏着頭巾,與幾個手中提着水果的孩子並列地望着前方微笑。老師問,有沒有人記得這是什麼日子?孩子們雀躍舉手,珞澄老師挑選了其中一個女孩子,喊了一聲她的名字:「Haleema。」女孩子站起來,才發現她個子較同齡人高出一個頭。Haleema走上台,輕輕接過遞來的話筒,小聲地說:「Fruit Day(水果日)。」

老師珞澄不分絲毫力氣喊出一個個英文名字,沒有一絲遲疑。問她,這麼多非華語生的名字,難記嗎?她笑笑說,每年開學前都會拿着學生的相片去記認名字,再去問駐校的巴基斯坦裔翻譯員名字讀音,「我會記他們的特徵,例如Haseeb,我會記得他是一個肥仔。」

來自巴基斯坦的穆斯林二代

Haleema今年6歲,她擁有一雙大眼睛,深邃的輪廓,睫毛像被卷燙過般又長又翹。她穿上一條全白裙子,頭頂着皇冠公主髮飾,頸上戴上一條「紅寶石」心形頸鏈。那是老師送K3學生的臨別禮物。每次遊戲過後,她小手會立刻摸摸寶石、扶正頭飾,生怕弄丟似的。她一家來自巴基斯坦,從祖父輩起就已在港落地生根。爸爸Hassan為她安排入讀位於東區的伊斯蘭教徐錦享幼稚園,來年即將從幼稚園畢業升到位於灣仔的李陞大坑學校。

午餐過後,迎來了玩樂時間。老師問,有誰想玩積木?別的孩子在爭先恐後舉手,Haleema卻直勾勾望着積木區旁的手作區,問她喜歡畫畫嗎?她點點頭。

「我上小學了」

K3學生的最後一天上課日,孩子穿上民族服裝,比平日更快樂。但Haleema似乎提不起神來。她臉上鮮有笑容,像是滿懷心事,偶爾的遊戲時間,她嘴角才輕輕往上揚。吃過午餐,坐在Haleema身旁,乘機問她,不捨得學校嗎?她似懂非懂地沒有回應。再問,最喜歡的課堂是甚麼?她低頭,小聲地說:「中文堂。」然後露出少有的笑顏。她小心翼翼地指指記者手上的筆,示意想寫字。她接過記者遞去的筆,在簿上展示會寫的中文字:「我上小學了。」後來愈寫愈起勁,在記事簿上寫上東歪西倒的「你」、我」,才開朗地笑了。

本地華人老師用廣東話授課 聘老師教授可蘭經 

幼稚園位於筲箕灣東熹苑其中座一屋苑地下,學校具有伊斯蘭教背景,以及專門收取非華語生。全校約40名學生來自世界各地,包括巴基斯坦、印尼、印度及非洲等,當中亦有難民身份的學生。全校有約10名職員,部分為少數族裔職員,其餘為本地老師,課堂上主要以廣東話授課。

幼稚園位於筲箕灣東熹苑其中座一屋苑地下,學校具有伊斯蘭教背景,以及專門收取非華語生。學校新學年學生約有33名,每個年級開設一班。

幼稚園的日常,與普通的學校無異:9時準備上學,緊接早會、音樂課,還會有在遊樂場上的體能時間,以及英文課等。近年,學校老師及校長特意將幼稚園內其中一間房改造,打造成一間「中文房」,房內貼滿中文生字,例如不同水果名稱,讓學生扮演買賣水果遊戲,寓學習於娛樂。基於學校的伊斯蘭教背景,校園內亦因此加入宗教元素,逢星期二、三,學校請來巴基斯坦裔的老師上宗教課,以阿拉伯語向學生教授可蘭經及穆斯林基本禮儀。

逢星期二、三,學校請來巴基斯坦裔的老師上宗教課,以阿拉伯語向學生教授可蘭經及穆斯林基本禮儀。

提供清真食物 去洗手間前先祈禱

除了宗教課,學校對信奉伊斯蘭教的學生照顧周全。學校提供清真食物,茶點的餅乾也特別吩咐製造商不添加豬油。學生會唸起一連串阿拉伯文句子,方才進洗手間洗手。午餐前,學生再唸一次短禱,在阿拉伯禱文後方,竟然加上了幾句廣東話:「唔該老師,唔該嬸嬸請食午餐。」老師解釋,原來那是阿拉伯語言的祈禱(Du'a),是感謝阿拉賜予食物之意。問任教K3的黃老師,那幾句廣東話是誰教的呢?她失笑說:「應該是學校自己加的。」

學生在進洗手間前會唸起一連串阿拉伯文句子;午餐前,學生會再唸一次短禱。

伊斯蘭教行為禮儀
Du'a
意指祈禱,在進食前穆斯林需奉真主之名祈求。在這所伊斯蘭教幼稚園裏,學生在進食、上洗手間或睡覺前均會由信奉伊斯蘭教的職員一同與學生祈禱。
Salah
穆斯林一日必須行五次禮拜,分別為晨禮、晌禮、晡禮、昏禮和宵禮,禮拜前必須潔淨身體,而且須向既定方向朝拜。

全港僅五所伊斯蘭教學校

Haleema一家信奉伊斯蘭教,爸爸Hassan為女兒選擇學校時,以紀律、校風為首要考慮,然後盡量選擇宗教背景與個人信仰不相違背的學校。當他從朋友口中得知這所學校具伊斯蘭教背景時,便決意安排女兒特地從柴灣的家搭乘校巴到西灣河就讀,「始終我們是少數族裔,不是很多學校有我們自己宗教的學校。」

伊斯蘭教徐錦享幼稚園位於筲箕灣東熹苑景熹閣地下,是全港五間具伊斯蘭教背景學校的其中一間。
我覺得作為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他是否忠誠及有誠信,如果一個人沒有belief(信仰),就似搶了他的靈魂,如果你要為了教育而付出靈魂,我情願在家教導小朋友。」
Hassan

全港幼稚園、中小學均以天主教和基督教學校佔大多數,佔全部宗教辦學團體的八到九成;至於具佛教背景的學校則不足5%,其餘道教、伊斯蘭教(回教)和孔教學校數目則只有個位數。
目前香港有五所具伊斯蘭教宗教背景的學校,全由中華回教博愛社轄下營運。當中包括一所中學、兩所小學及兩所幼稚園,當中分別為位於柴灣的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位於屯門的伊斯蘭學校、位於慈雲山的伊斯蘭鮑伯濤紀念小學、青衣的伊斯蘭博愛幼稚園,以及是次報導中的伊斯蘭徐錦享紀念幼稚園。

勉強入讀基督教學校 與信仰相違背

在香港約有30萬人信奉伊斯蘭教,但伊斯蘭教徒可為子女選擇具伊斯蘭教背景的學校卻在香港少之又少,那穆斯林的子女到哪裡去了?Hassan身邊曾經有名虔誠的穆斯林朋友,因為家附近沒有伊斯蘭教背景的學校,勉為其難只能送子女到就近的基督教學校就讀,有時子女回家還會以基督教形式禱告,把父母激得沒好氣。相反,還看Hassan一家,晚上Haleema一家聚在一起用餐,偶爾大人過於急忙,忘了禱告,回過頭來,卻望見小女兒一旁默默唸Du'a(伊斯蘭教祈禱),Hassan一臉尷尬,「我心想,誰教他的?原來學校會學。」

+1

Hassan最希望的,是在不犧牲自己的宗教信仰情況下,讓子女接受常規教育,學好中文,並在一個有紀律環境下成長。他說,這也是大多數少數族裔家庭的心願。「我覺得作為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他是否忠誠及有誠信,如果一個人沒有belief(信仰),就似搶了他的靈魂,如果你要為了教育而付出靈魂,我情願在家教導小朋友。」Hassan以滿口鏗鏘有力的廣東話說。

缺乏學習中文機會 長大難求職 

Hassan在港土生土長40年,說着女兒求學經歷,他憶起自己多年前的孩童年代。當年他入讀一間印度學校,校內沒有中文課程,老師只讓他們在印度語、烏都語或法語之中選其一。Hassan長大後,吐不出一句中文,工作處處碰釘,求職面試時遭老闆刁難,後來靠自己在社會工作碰碰撞撞多年,今天他已操滿一口流利廣東話。

Hassan在港土生土長40年, 他最希望的,是在不犧牲自己的宗教信仰情況下,讓子女接受常規教育,學好中文,並在一個有紀律環境下成長。(黃文軒攝)

人們總說家長小時候沒做成的事,都會想讓子女代為達成,Hassan也不例外,「上一代的少數族裔在香港已經被拒絕過好多次,家長好想小朋友學到廣東話,所以盡量想讓下一代接觸中文,不用十分精通,但起碼要能讀能寫能看,日後人家不能用這個理由去拒絕你,不用被社會拒絕。」

政府2017年《施政報告》提到,「少數族裔要融入社會,首要是學好中文」。接受教育是本地少數族裔向上流的出路,教育局早年推出「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又為錄取 8 名或以上非華語學生的幼稚園提供額外資助等,種種措施都似乎有意協助本港少數族裔融入社群。但近年,這所在港碩果僅存的伊斯蘭教幼稚園卻因收生不足而迎來倒閉危機,意味着伊斯蘭教的學校在港將會再減少一所。對少數族裔而言,學生是否不能在一所配合自己宗教信仰的學校下學中文?是否入讀本地小學,就代表自己的信仰要被犧牲?在目前的香港,學中文與宗教信仰是否無法並存?伊斯蘭教徒第二代在接受本地教育之餘,如何找到宗教歸屬?詳看下集:【伊斯蘭幼稚園】最後開學日?全校只得33學生 校長:不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