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他們會飛】支援工程師當機師影子 機下開車穿州過省

撰文:黃泳樺
出版:更新:

國泰機師鄭楚衡(Hank)自小熱衷飛行。2008年,Hank從外國運送第一件零件回港,用了8年光景組裝首架港產小型飛機。這個瘋狂想法慢慢由一人夢想變成500人參與的計劃。8月28日將於香港啟航,飛越25國家,逾5萬公里,返回香港,用三個月完成環球之旅。
Hank常強調現在已經不是他一個人的夢想,是整個團隊的心願。
因為懷着同一個飛行夢的還有飛機工程師-達仁,「難得地球上有人跟你的夢想一樣,仲要係香港人喎!香港人好少發呢種夢,因為覺得這是不不可能的任務)。」

達仁沒有怪Hank搶先一步實現夢想,反而慶幸有香港人發同一個夢。(龔慧攝)

地上最強支援 開車穿洲過省追飛機

在發佈會擔任司儀的達仁,各大訪問總會看到他的身影,因為當Hank在天上飛的時候,地下還有達仁追逐的影子。達仁是第一個加入的,同樣要環遊25個國家,闖蕩3個月,只是他屬於支援角色。Hank揸飛機,達仁則開車穿洲過省,要比Hank更早到達每一個中途站,預訂小型飛機的燃油、準備通關文件,預早跟當地溝通有關飛機登陸的問題等等。偶爾,開車跨不過的國界,達仁甚至要坐飛機追飛機,「試過Hank由菲律賓的克拉克出發,他早上5點半起飛。我則坐上商用飛機,卻7時才起飛。最後我比他早一小時到達,總算追得上。但未必次次都會追,好辛苦。」他笑說,雖然技術上每次都比Hank更早到步,他偶爾仍會讓Hank獨立一下,「試過有一程專登唔去,睇佢搞唔搞得掂,事實上他都應付到。」

達仁掏出證件,笑說:「我真係叫達仁!不過當年阿爸未識『達人』意思。」(龔慧攝)

達仁:我不是蘇博文  飛,本來就是一件好奇妙的事

「我覺得夢想,應該是當你快要停止呼吸的時候,仍然覺得一定做的事。」電影《哪一天我們會飛》的余鳳芝躺在學校看着天空說。

達仁不像Hank,孩童時代便萌生飛行夢,倒像余鳳芝,夢想始於中學的迷茫青春時期,他說喜歡飛機的原因好複雜。「細個冇咩錢買模型,反而是中三開始鍾意飛機,有種感覺,啊,飛機工程師會是我的理想。」達仁第一次坐飛機是中一、二,描述當初搭飛機感覺,他連番說神奇,「我是上海人,每次回老家都坐火車或者坐船,花好多日。當時第一次坐飛機,覺得好神奇,點解兩個小時前,我在這個地方,兩個小時後,我就去了另一個地方,好似多啦A夢的隨意門!」達仁的爸爸從事空運物流業,雖然不是在天上飛,但自小就聽着爸爸說飛機的威水事,更覺飛機神奇,迷了下去。「他說飛機好厲害,好快,當時未有google,便借書了解飛機的事。」生了興趣,他選理科,考進工程學系。

既是機師又是工程師,達仁說不出究竟是嚮往在天上飛的感覺,還是熱愛飛機的外型和設計,「嘩,呢個係個好複雜的問題。呢舊野咁重,仲可以載三百幾個人在天空上飛,是一件很神奇的事。飛,本身就是一件好Amazing(奇妙)的事。」

 

談到《哪一天我們會飛》的蘇博文,也是自己砌飛機,衝上天際。大銀幕的故事,如今確碓實實在香港這個地方發生。達仁笑一下,吞吞口水,說:「個個人都同我講呢樣,因為拍的是我師兄(監製陳心遙),我都是九龍華仁(舊生),但我唔係蘇博文,我唔想咁樣死,哈哈!」他繼續以開玩笑的口吻解釋:「電影都算是講中心聲,但它(電影)賣的是感情路,我地完全沒有這樣hehe的故事,我係中學之後先識Hank。」

忽然,團隊公關michelle望向天空,揚手一指。達仁看到機影就說:「747是吧?我地得返3架,好難得見到。」(龔慧攝)

寫信自薦加入計劃 兩個人懷着同一個夢

沒有hehe的故事,二人一起追遂同一個夢想8年。

當年,達仁在美國做交換生時,學校計劃讓學生自己設計飛機,再輸入數據作測試,成功的話更有獎金,鼓勵學生造飛機。「我不是local student(本地學生),沒機會參加,但那刻,嘩,如果有一日,可以自己做一架飛機,再坐上去飛,你話成件事幾正!」這個念頭植根在達仁心中,他決定終有天要完成這件事。「我立即去考了機師牌,決定60歲之後要坐自己的飛機環遊世界。」

沒有預兆下,60歲的夢卻一下跳到眼前。「當時在《明報》看到有關Hank的報道,他才剛開始有這個念頭。」有人把自己心中的計劃,說了出來。25歲的小伙子沒有一絲猶豫,達仁形容如同被召喚一樣,立刻寫信到Hank美國就讀的大學,希望校方轉交給Hank,自薦成為隨行者。「呢封信,仲難過寫情信!因為冇得抄Template(範本),情信都有得抄範本呀。起初都想了很久,究竟講我是一個熱愛飛行的人還是一個飛機工程師?」他最終把兩頁信紙寫得滿滿,但苦等兩個月竟沒有回音,後來才知道大學遲遲未轉交給Hank。

就是因為這封信,撮合這對「異地情緣」,「之後收到Hank電話,問我有冇興趣傾傾。哎,傾完就畀佢呃左8年。」達仁本想30歲前完成這件事,後來飛行計劃原本3年,延期至5年,現在快要8個年頭。

入油、檢查,簡單至收執都要一腳踢。(龔慧攝)

香港認證飛機難 八年時間審批

香港首架自製飛機,聽起來光榮,背後卻花了近8年時間爭取民航處認同。

「我們計過,砌飛機和辦認證所花的時間竟然差不多。」達仁坦言在香港認證飛機比砌飛機更困難,「香港的法例偏向民航機,所以我們要不停地跟民航處商討,怎樣在大飛機演繹的法例,套用在小型飛機上。」例如,漆在大型飛機上的B-HL30F為註冊編號,民航處規定字型呎寸必須有30厘米的高度,「30cm在大飛機上看上去很細, 卻是我們飛機的高度,若每件事情都要搬字過紙,跟足法例,我們就不符合法例標準。」

他們沒想過最難不是做飛機,而是申請在香港起飛的過程。8年光景,小伙子也有了家庭,期間有想過放棄嗎?達仁長嘆一聲,「當然有很多氣餒的地方,永遠做第一個是最難。」他疑惑:「點解全世界都做到,喺香港就做唔到?你冇飛機專才咩,唔係啊,大把啦。冇地方咩?又唔係,羽毛場都擺到架小型飛機有找啦,冇工具冇咩都係藉口,反應學習關關難過關關過,阿Q下自己,就會捱到。」

1903年,萊特兄弟發了個不可能的夢,才開啟人類飛行時代。百多年過後,兩兄弟準備凌風御雲,完成香港飛行創舉。然後呢?達仁笑着低下頭,沈靜數秒,依舊咧嘴笑了笑:「唉,我都唔知,一定會好空虛吧!8年,一樣野就咁完左。」他嘻嘻哈哈笑了一會,吸一口氣說,「到時再搵個另一個計劃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