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寫字口訣」促進種族共融 巴籍學生:開心有人想知我哋文化

撰文:郭雅揚
出版:更新:

一聲「跟隊!」男孩總能在街場上「以波會友」,但一位巴籍男孩卻說:「如果你唔識中文,你連『我想玩』都唔識講。」因而呆站球場外,又或者球場變戰場,和華裔青年起爭執。
少數族裔人數近十年不斷增多,他們明白在弱肉強食的香港生存,必須學好中文。學校作為青少年成長、學習的場所,如何幫他們埋下夢想的種子?
葵青一間中學過去六年來在有限的資源與乏善可陳的指引下,「靠自己」摸着石頭過河,引入新方法,教授日漸增多的非華語學生認識如圖畫般的中文字。

午後的中文課生氣盎然,完全沒有飯氣攻心之感,老師與同學間互動十足,同學都很願意答問題。(李孫彤攝)

學校自研課程 傳授字母口訣

「日、十」;「丨、一、一」,你猜是什麼意思?

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的非華語學生靠背誦這些口訣來學寫中文字,把一個個方塊字分拆成「中文字母」,然後像英文般「串」出來。以上述口訣為例,便能寫出「早上」。

一如前幾年,學校現在約有三分之一的中一生為巴基斯坦裔新移民,他們來港與家人團聚只有數個月,故在堂上不時以烏爾都語(巴基斯坦語)與同儕溝通,中文課堂充斥着廣東話、英文、烏爾都語。

「What is the meaning of 晚上?」中文老師吳嘉恩在課上反覆地問。
「pm!」有同學在座位上大叫。
「pm係下午,」老師耐心解釋,喊了回去。
另一位同學馬上接着說「am!」
「am係上午!晚上,go back home嗰陣啊。」老師再大聲回應。
「moon!」
「moon係月亮!晚上係night。」老師再次耐心解釋,笑着繼續說出「晚」字的字母口訣:「日、彎、口、撇、角——晚上嘅晚」。

吳嘉恩老師正向七位中一新移民傳授「中文字母口訣」,他們便會分成兩組比賽認字,儲下的積分可換書包、錢包等禮物。(李孫彤攝)

原來,「中文字母寫字口訣」共有21個中文字母,如我們常說的「點、橫、豎、撇、捺」等,還會再加入「凵」(喚作「兜」)、「ㄇ」(喚作「帽」)、「ㄣ」(喚作「彎」)等,讓學生可以像英文般串出中文字,如「早」的口訣是「日十」。吳老師說,字母口訣對新移民學生認識中文字的成效顯著,其中一班中五生更在「應用學習中文」試(非華語學生適用,成績獲八所大學及大部分專上院校接納)中取得A*或A的成績。

學校近年引入「中文字母口訣」,讓新移民的非華語學生容易掌握中文字。(李孫彤攝)
教非華語學生中文,唔係程度淺啲就得。
中文科主任鄧佩菁老師

文字構造大相逕庭 增加教學難度

學校由2010年起開始接收非華語學生,由首三年每年收一個,到今天全校三分一為非華語學生,教授中文成了難題。6年來,中文老師一直摸着石頭過河,靠經驗調整教材,因舊生陳耀良與著名腦科醫生黃震遐合作推出「中文字母寫字口訣」而引入此教材,讓完全沒有中文基礎的非華語學生很快學會寫中文字。

老師們起初以為只要調低中文程度,用上小學程度的課程和教學法便可,但發現烏爾都文字與中文寫字結構幾乎相反,「烏爾都字彎彎曲曲,中文字的線條多是直的,所以學生寫一豎都會寫曲。烏爾都字由右至左、下至上寫的,中文字(筆順)由左至右、上至下的。」中文科主任鄧佩菁總結出累積了6年經驗後說。她以「外」字為例,非華語學生會把「夕」與「卜」分開寫在兩個中文字方格,她花了兩、三個月才糾正過來。

學校現有逾百名非華語學生,因而獲得教育局每年150萬元額外撥款,加強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學校的非華語學生中,超過九成是巴基斯坦裔,還有零星的尼泊爾、印度及菲律賓裔。中文程度較好的,會被分到華語班與本地學生一起上課,所有科目都以中文授課。不過至今只有五、六位非華語學生在主流班,大部分少數族裔都在非華語班上課,除了中文,其他科目均以英文授課,也沒有普通話科。

識中文有波打 球場上減衝突

(左起)侯偉立、白立必、莫金華和侯偉迪都能說流利廣東話。經老師鼓勵後,每人都有一個夢想。除了侯偉立想當空中少爺,其餘都希望加入紀律部隊。(李孫彤攝)

學好中文,對這班男校生來說,最直接得益莫過在球場上減低與華裔青少年的衝突,真正「以球會友」。今年讀中六的侯偉迪小一時來港,現於主流班就讀,憶起舊日不懂中文時連打板球(木球)都會跟人有爭執,「之前唔識中文,好易同球場上嘅人嗌交。依家識中文,就算喺籃球場上打板球,有時啲人會過嚟話『呢度籃球場嚟㗎喎,打咩板球呀你哋』,咁我哋會解釋番我哋有book場,康文署畀我哋玩。」

在旁的中五生白立必馬上插嘴道:「以前去球場踢波呢,唔識中文,唔會摻我玩,通常我要帶埋我啲 friends一齊去跟隊。如果你唔識中文,你唔識講『我想玩』。說英文呢?「講英文睬我都儍。」白立必悻悻然道。

中文科主任鄧佩菁(左)與副校長梁穎媛(右)一直努力改善校本中文課程,切合校內逾百名非華語學生的需要。(李孫彤攝)

語言是溝通工具,學好中文除了在球場上不分種族打成一片,也讓這些移居來到異地的男孩建立了自信。

白立必分享道:「有一次,我哋隨學校去做義工探訪長者、做清潔,婆婆好surprise我哋識中文,讚我哋中文講得好,叫我哋好好學中文,大個會有好多opportunity畀你哋。如果唔識中文呢,冇嘢㗎喇,返去啦!」他的同學莫金華在旁忙道:「即係喺香港一定要學識中文。」

中三才插班,今年19歲讀中五的莫金華以一腔巴基斯坦口音的廣東話續道:「婆婆仲問點樣講我哋啲文,我哋都有教婆婆,未諗過(有人對我哋嘅語言有興趣),(我哋有教)點樣講早晨,好出奇點解婆婆要學識我哋(嘅語言)。」

那一刻讓白立必念記到現在,不太懂如何表達,聲音有點顫動地道:「唔識解釋,開心,點解有人想知我哋啲文化,想知我哋嘅母語啊,因為以前無咁樣嘅人吖嘛,無話欣賞我哋文化咁。」

在學校隨處可見同學不分膚色,一同玩樂。(李孫彤攝)

即使在香港出世,對白立必來說,自己永遠是這座城市的他者,小學時已因自己的膚色而聽到同儕間孩子氣的侮辱說話,如「巴基咩咩」。這群在港人數漸多的少數族裔青少年深知要融入社會,一定要學好中文,「之前無信心有咩出路,但老師同我哋講『得㗎喇你得㗎,我有辦法,你一定做到。』依家有信心,想考入紀律部隊。」白立必道出大家的心聲。

中文科主任鄧佩菁指,這幾年來學校「靠自己」摸索如何教導非華語學生中文,多是參考坊間教材而擬定配合校本需要的教材,就如引入「中文字母口訣」助學生認字,也會邀請高年級的華裔學生指導低年級的非華語學生中文,促進彼此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