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森林進化.影片】龍虎山看灌木林形態 樹矮、鳥類豐富

撰文:黎明佩
出版:更新:

走進一個林地裏,到底是樹影婆娑,還是山徑開揚?耳邊聽見各種雀鳥鳴叫,還是一片靜悄悄?森林像所有生物一樣,不同階段有不同面貌,各種特徵都有其含意,並透露了它們的年歲,即是於演替過程中的哪一個階段。

香港龍虎山郊野公園,擁有香港典型的灌木林形態。(吳鍾坤攝)

香港戶外生態教育協會(OWLHK)創辦人馬昀祺(Xoni)與勞丕禮(Janice)帶領記者走進香港龍虎山郊野公園,講解香港典型的灌木林形態:

走進灌木林裏,沿路景觀明顯開揚,主要由多主幹、不太高的灌木覆蓋,同時在當中見有個別樹種分佈,例如山烏 桕、漆樹等等,顯示它正慢慢步向演化為次生林。灌木林有不少植物品種,果實都依靠雀鳥傳播,所以林裏時常聽見鳥叫。

灌木林吸引不同野生動物,同時亦形成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吳鍾坤攝)

走進灌木林裏,沿路景觀明顯開揚,主要由多主幹、不太高的灌木覆蓋,同時在當中見有個別樹種分佈,例如山烏 桕、漆樹等等,顯示它正慢慢步向演化為次生林。灌木林有不少植物品種,果實都依靠雀鳥傳播,所以林裏時常聽見鳥叫。

要演化為一座森林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由草地開始,大概10年後演變至灌木林,再經過大概30年演變至次生林。灌木林也大概可以分成早期「較年輕」的灌木林,即是剛由草地演變成灌木林;或者「成熟」的灌木林,即是開始由灌木林演化成次生林的階段。

灌木林的特色之一,就是林裏較光亮,而且雀鳥及蝴蝶等野生動物比較豐富。(吳鍾坤攝)
潺槁樹和枯葉蛾的幼蟲。(吳鍾坤攝)

「年輕」的灌木林裏,植物較矮,周圍環境光亮,先鋒物種會首先進駐,例如芒萁、桃金娘等,它們適應能力強,可克服土質差和陽光猛烈的環境。當先鋒樹種如白楸、山烏 桕、鴨腳木等逐步在林裏生長,改變微氣候,並慢慢長成樹蔭後,一些耐陰的物種,如九節、草珊瑚等等。當樹冠愈來愈濃密,好光的草本植物和樹種慢慢減少,由耐陰的樹種和大樹佔優勢,整個演替過程就是這樣前進,慢慢由灌木林長成次生林。

由寶珊道進入龍虎山郊野公園,於路程初段可見一片樹木高度相近、排列整齊的樹林,縱使林下景觀開揚,但有別於灌木林的情形,此為早年以人為手段大量種植外來樹種,跳過了自然演化過程中草地、灌木的形態,加速自然演化過程而成的植林。

毛菍是郊野常見的原生灌木,枝條具紅色剛毛。(吳鍾坤攝)
毛冬青。(吳鍾坤攝)
由寶珊道進入龍虎山郊野公園,路程初段是一片植林,其生態價值遠比原生樹林為低。(吳鍾坤攝)

灌木林雖為森林演化的一個階段,其固土和防止水土流失的能力比次生林要低,因為一座成熟的森林,樹冠能覆蓋泥土表面,樹根能夠大範圍而且深入地底抓緊泥土,做到防止水土流失的效果,一個種滿樹的山坡,下面的泥土好像棉花一樣,下大雨時能夠保存水份,但如果山坡只有草地、或者灌木,保護泥土的效果就差很多了。

龍虎山裏可以欣賞最典型的灌木林。(吳鍾坤攝)

經歷過二次世界大戰,香港尤如一座禿島,因此政府在1960年代進行了廣泛的植樹計劃,希望盡快防止因缺乏表面植物造成嚴重水土流失。紅膠木,特徵是紅色樹幹、樹皮有裂紋,來自澳洲的樹種,適應力強、生長速度較快、樹苗供應量充足,成為香港當年的「植林三寶」之一,與台灣相思及愛氏松兩種外來樹種,在香港被廣泛種植。它的果實乾硬,不受香港的鳥類歡迎,加上紅膠木有一種植物荷爾蒙,抑制附近其他樹木生長,不利自然演替過程。

現時,漁護署正進行植林優化工程,會針對一些外來物種,例如紅膠木、台灣相思、白千層、桉樹等,進行疏伐,騰出空間重新種植本地樹種,改善本地生態環境。

香港戶外生態教育協會(OWLHK)定期舉辦森林導賞團,歡迎公眾參與。(吳鍾坤攝)

香港戶外生態教育協會(OWLHK)
OWLHK植物多樣性系列-灌木林篇
日期:十二月十八日(日)
時間:每日上﹑下午各一場(0900-1230或1400-1730)
地點:中西區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