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森林進化.影片】走一趟大埔滘次生林 探索林中真實面貌

撰文:黎明佩
出版:更新:

大埔滘自然護理區是香港其中一片最成熟的次生林,範圍廣闊,而且路徑可貫穿林中,走一趟香港次生林,可以由白天玩到夜間,是生態的視覺盛宴。

大埔滘自然護理區是香港其中一片最成熟的次生林,範圍廣闊,而且路徑可貫穿林中,讓人欣賞香港次生林到底是甚麼模樣,了解裏面的植物和生物多樣性。

大自然植披的演替過程裏,若沒有人為干擾,會由草地經過約十年時間,演變成灌木林,再由灌木林經過3至40年,演變成次生林。次生林是一個重要的生境,吸引和孕育不少動物如林鳥、蝴蝶,夜行生物如螢火蟲等等。香港戶外生態教育協會(OWLHK)創辦人馬昀祺博士(Xoni)與勞丕禮(Janice)笑言:「走一趟香港次生林,例如大埔滘自然護理區,可以由白天玩到夜間,幾乎四周都是觀賞生態的視覺盛宴。」

大埔滘自然護理區是香港其中一片最成熟的次生林。(吳鍾坤攝)

次生林:高樹15米、樹冠連綿

在一片成熟的次生林中,高樹品種比較多,林底較少喜光的草本植物,耐陰的灌木相對多一點,最高層的樹木大概15米左右,雖然同樣有攀援類植物,林底給人凌亂感覺,但藤蔓又不會像風水林般粗大。從林底抬頭往上望,樹冠連綿密集,樹葉與樹葉幾乎疊成一把大傘的模樣,形成林底陰暗環境,加上樹木聚集濕氣,導致林中濕度高。

在香港,一片成熟的森林應該是燒不着的,香港的氣候濕度高,樹冠之下林底有堆積落葉,可以聚集濕氣,樹林下的泥土儲水能力也比較高。不過,香港山林一直未能顯著地演化成擁有高生態價值的成熟次森林,最大主因正正是山火。
香港戶外生態教育協會(OWLHK)創辦人馬昀祺博士(Xoni)與勞丕禮(Janice)
從肉眼觀察一座林是否成熟,可以簡單觀察頭頂上的樹蔭密度,樹蔭愈連綿密集,則表示樹林愈是成熟。(吳鍾坤攝)
苔蘚,常見於郊野公園及一般林地,攝於大埔滘自然護理區。(吳鍾坤攝)

沿大埔滘自然護理區的自然教育徑,可以看見一些分散的小規模植林,當中黧蒴錐是植林樹木的一種,發芽率相當高,是當年很重要的一種原生的植林物種。黧蒴錐是殼斗科的樹木,它的種子很硬,難以吸引動物傳播,以至種子掉到哪裏就生長在哪裏,不能大量散佈。而另一片植林則是種植了外來物種紅膠木,都是早期常見的植林樹種,因為其可克服各種生長環境,而且生長速度快,但相對原生林而言,其生態價值會較低。

次生林成林的速度,視乎外在環境因素,例如種子來源(Seed Source)、土壤深度和養份、人為干擾、山林的座向等。(吳鍾坤攝)

生態學者:森林覆蓋率可達30%

灌木林演變成為次生林的速度,那是一個由多種因素影響的過程,首先視乎灌木林的位置,它附近有沒有任何的種子來源(Seed Source)、土壤的深度和養份、人為干擾、山林的座向等等。例如,香港面向北的山坡往往生長著較茂盛的樹林,因為面向南方的山坡在旱季時會接收大量陽光,致使有更頻密和嚴重的山火發生,影響森林演替的進行。

草珊瑚。(吳鍾坤攝)

其實,將植披演替過程分成不同的階段,有助支持生態保育方面的工作,當中以次生林擁有最高生態價值,能夠支持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而且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演變成一片成熟的次生林,所以保育次生林同時亦會保育當中的豐富生物。再談及森林保育,Xoni希望香港的次生林覆蓋率可以增加到一個可預計的數字,例如佔全港土地面積30%。根據文獻資料,若不包括植林的話,現時香港的次生林覆蓋率是10-15%。

大埔滘自然護理區裏面,有一隻全黑色的唐狗為遊人帶路,非常可愛。(吳鍾坤攝)

保育森林從個人做起

香港的所有木製品,例如香港的紙類、木傢俱等等,全部來源都是外國送來香港的,另外,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充斥棕櫚油製作的產品,包括清潔用品、護膚品、食物等等,都是透過大量砍伐樹木以取得木材或土地以種植棕櫚樹而衍生出來的產品。

成熟的耐陰植物九節,常見於森林如次生林、灌木林等林地。(吳鍾坤攝)

森林的其中一項最大功能就是幫助人類儲碳(Carbon Sink),當人類每砍伐一棵樹,儲存在樹木本身的碳就會釋放到大自然,成為一種溫室氣體,而人類伐木是造成地球溫室效應和氣候變化的其中一個重大因由。

Xoni強調,保育樹林並不遙遠,我們可以由日常做起,例如珍惜各樣資源和產品,減少浪費;購買經過FSC認證的木製品、RSPO認證的棕櫚油產品;實行重用與回收,支持香港可持續使用生物資源。

森林的其中一個最大功能就是幫助人類儲碳,人類大規模伐木正正是地球溫室效應和氣候變化的最大因由。(吳鍾坤攝)

香港戶外生態教育協會(OWLHK)
OWLHK植物多樣性系列——次生林篇

日期:11月27日(日)
時間:每日上﹑下午各一場(09:00-12:30/14:00-17:30)
地點:大埔區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