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德邨】全港唯一圓筒形公共屋邨 窩心設計和地點足以媲美私樓

撰文:非凡出版
出版:更新:

一個住宅單位,正是一個家的開始,可以將外間壓力和煩惱拋下。此身心休息之地,不用追求奢華;工作已經追求金碧輝煌,放工又何須置身水晶大堂。普通市民所需要正是安居樂業,而非左鄰右里諸多陌生和虛假。
(以下內容節錄自《香港築印》)

擇善而執 簡之設計

如要認識香港公共房屋發展,石硤尾邨為起,勵德邨為承。其八組合成之三座大廈,由當時1963至69年間之工務司鄥勵德(Michael Wright)作為命名,以「勵潔樓」、「德全樓」與「邨榮樓」組成。雖然已落成於四十多年前之1975至76年,但因為勵德邨正好代表並象徵其設計理念,成為傳奇之「鄔勵德原則」(Wright Principle)。

由1962年開始,政府更新推出「政府廉租屋計劃」(Government Low Cost Housing Scheme)並由工務司署設計並興建。由於早期如石硤尾邨的徙置大廈設計為共用廁格與浴室,回顧歷史,有不少「鹹濕」色魔偷窺事件;有「公屋之父」之稱的鄥勵德於二戰時期曾為俘虜,經歷數十人共用廁所的牢獄歲月,故一力及一直主張每個單位需設有獨立廁所及廚房,這正是對人應有的尊嚴,成就出「鄔勵德原則」。

+2

清涼而亮 井之設計

其代表作勵德邨的特別之處在於此為全香港唯一圓筒形公共屋邨(1973年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廉租屋被歸入管理,並且統一命名「公共屋邨」),而其半開放式建築設計,亦影響着同期「天井型」設計的屋邨發展。勵德邨等天井型大廈空氣流通,走廊自然彩光;加上單位互相對望,就算小朋友在走廊玩耍,爺爺嫲嫲都能充當保安。在冷氣設備還未普及的時代,各戶鐵閘常開,通風之餘亦有助鄰里相助。

勵德邨另一特色有如藝術館建築,整體環境可以讓人靜下來思考生命價值。透過多角度構圖,提供不少想像空間;樹木在旁、天空在前、和風迎面,有助了解自己心靈需要。尤其屋邨豎立於大坑半山,遠眺維港,令人嚮往。不論地點及設計,足以媲美私宅要求,單位面積雖然細小,但家庭住得放鬆而有希望,正是環境好讓壓力釋放。

開心而活 家之設計

為何近代生活越見困難,其中原因正是不斷被蠶食的生活空間;建築靠背不斷密密麻麻,區內大型公園休閒設施則需要乘車才可到達,市民安居其實好簡單,兩個蛋撻一杯奶茶、雞蛋仔夾餅或新鮮菠蘿包,正是七八十年代所需要的實用、簡潔、開揚、樸素之滿足;同樣建立親情,非只着眼物質而在於相處之時間。若然活得開心,焦點就不會放於大廈的井洞;如何仰望井口希望晴空,都是鄔勵德對香港之抱負。萬宜水庫、海底隧道、新市鎮以及地下鐵路,都是其任內開始構思,如何去改善及豐富香港人之生活。

香港築印(非凡出版授權使用)

書名:香港築印

作者:文:馮俊鍵 圖、攝:陳耀慈

本書以細膩的筆觸與繪畫,勾勒出香港富有歷史意義的建築物,還以相片展現它們今天的面貌,在多角度的重塑下,一磚一瓦流露著人情味與質感,讓讀者追憶香港舊日生活之外,也能憑藉建築物的變遷,見證時代的更迭。

【本文獲「非凡出版」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