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沙咀天星碼頭曾登「人生必到旅遊景點」 生活感盡現的歷史足跡

撰文:非凡出版
出版:更新:

傍晩糜碎細雨,拾步尖沙咀鐘樓行人道路,人潮擁擠熙來攘往,傳單街站小販混雜人群遊客。由五支旗桿至鐘樓海濱廣場,歌者彈着結他與途人擦身,匆忙流動冷靜停步各有精彩陶醉,風約雲留默默往返,雪洗塵靜尖沙咀天星碼頭。
(以下內容節錄自《香港築印》)

為生活需踏跳

乘坐天星小輪渡過維港,陪伴柔柔海風眺望九龍岸上前九廣鐵路鐘樓,一動一靜有如守護着海港。晚上乘着亂髮海風,船艙昏暗影照燈黃,隆隆作響柴油機聲,情侶互相細語依偎,絕是便宜浪漫之旅。

過往八九十年代,乘客絡驛不絕各有衝忙;白領一族習慣入錢追閘,未降定就上落跳板,飛快生活分秒充實。天星碼頭可謂跟港人生活息息相關,艱難但簡單慳儉的年代,亦可以因為調整船費曾經激起小島千尺巨浪,港人努力散發典雅氣質,難怪天星小輪航程於2009年被「國家地理旅遊雜誌」列為「人生50個必到旅遊景點」,並獲美國旅遊作家協會評為「全球十大最精彩渡輪遊」首選,風浪過後,香港與維多利亞港一樣非浪得虛名。

▼▼▼查香天星碼頭歷史相片和名人到訪天星小輪時刻(按圖細閱)▼▼▼

+6

為方便要遷移

十八世紀英國銳意將維港打造自由港口,吸引世界各地商人投資定居。當中隨葡萄牙商船到達香港及澳門發展的印度及波斯商人可謂舉足輕重;麽地、律敦治等貢獻大學、醫院等重要基礎建設,當中波斯拜火教徒Dorabujee Naorojee Mithaiwala以難民身分來到香港當上廚師,後來於1888年創辦「九龍渡海小輪」公司,提供來往維港兩岸渡輪服務。

當年交通並不發達,更莫說來往港九彼岸,開辦之時公司只靠五艘燒煤發動單層船隻營運。直至1898年Naorojee退休前將公司合併並更名為天星小輪出售予當時由渣甸洋行所擁有的香港「九龍倉集團」,當年渡輪一程收費為港元五仙,即坊稱之「斗零」。

梳士巴利道被擴闊之後,真正的第一代天星碼頭於1904至06年興建,位於九龍倉碼頭南端,即現今海運大廈一帶,不幸同年被颱風破壞決定南移重建;第二代則由1911至1914年建成使用至五十年代,及後1957年再重建可供雙船停泊及雙層登區之航站樓使用至今為第三代。

+1

為發展作保留

到2000年政府有意將碼頭對出巴士站遷往尖東並擴大廣場,及後多年各方爭取之下,甚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展開論壇討論,再到政府改變計畫打算碼頭上蓋加建觀景台及食肆,唯兩年後發現碼頭地基難以承受擴建工程,如此碼頭現況和巴士站才得以保留。並且文化保留上還有已經為大輪之名字「小輪」,無奈對岸中環及灣仔之天星碼頭則因應不斷的填海工程不斷被遷拆及更改地點。

香港的渡輪碼頭不像鐵路或巴士站可以改變用途興建上蓋物業,尖沙咀天星碼頭因而更顯出作為地標特色。日出日落晨曦晚霞,匆匆無數角色步履,浪濤起伏踏過跳板,身影中有卑微願望也有採星宏圖。尖沙咀天星碼頭與天星小輪,蘊含着無數拚搏勵志的生活故事,一代一代努力發展。

香港築印(非凡出版授權使用)

書名:香港築印

作者:文:馮俊鍵 圖、攝:陳耀慈

本書以細膩的筆觸與繪畫,勾勒出香港富有歷史意義的建築物,還以相片展現它們今天的面貌,在多角度的重塑下,一磚一瓦流露著人情味與質感,讓讀者追憶香港舊日生活之外,也能憑藉建築物的變遷,見證時代的更迭。

【本文獲「非凡出版」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