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少女擁兩重身份 用攝影搭溝通橋樑 推動本港種族共融

撰文:呂諾君
出版:更新:

今日(21日)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香港是國際都會,但種族歧視問題卻一直未能完全消除,兩名大學生遂以一技之長,為社區共融出一分力。走入葵涌邨的議辦,兩名膚色略顯黝黑的女生,正忙着與區議員討論即將共同進行的社區計劃:一連串以聯繫區內少數族裔和本土青年為目標的攝影活動、比賽和相展。「華人對少數族裔有種恐懼,未必知道少數族裔諗緊咩,但攝影唔使語言,透過幅相,可以知道大家都係一樣。」
眼前兩名女生五官深邃,衣着、打扮與一般香港女生沒大分別,廣東話也是對答如流,不說不知道,原來她們是尼泊爾裔人。「見到少數族裔嘅困境,同時亦知道華人點解會有抗拒,我哋想用自己嘅能力做社會嘅橋。」二人希望以攝影活動作為橋樑,用影像突破語言障礙,在葵青區內與區議員合作,推動種族共融。

兩名女生將在葵青區,與區議員一同進行名為《Redefining “Community” through Our Lens!》的攝影系列活動。(呂諾君攝)

用攝影打破語言隔膜

今年23歲的Jenny,介紹自己時笑稱是「都大」攝影系學生,與普遍香港人一樣,仍未習慣「OU」的新校名;22歲的Rose則是教育大學社會科學系的學生。二人既是尼泊爾裔女生,亦是中英語言能力兼備、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她們指,因有着兩重身份,多年來一直希望擔當橋樑,打破華人與少數族裔的隔膜,而今次她們憑着名為《Redefining “Community” through Our Lens!》的計劃書參加了香港融樂會舉辦的社區計劃比賽,成為十個勝出的隊伍之一。

「新聞好多時淨係放大啲criminal case(犯罪案件),會成日覺得非華裔一定係賊,搶嘢、打劫,所以就咁抗拒我哋。」
尼泊爾裔女生Jenny

「好多少數族裔都break through(打破)唔到個language barrier(語言障礙),我哋兩個可能係成功例子啦,但身邊有好多朋友或者屋企人,係唔識講廣東話,溝通唔到又畀人笑。」Jenny認為,香港的教育制度很多時會將少數族裔與本地學生分隔,因自小沒接觸過,華人通常從新聞中看見有關少數族裔的負面報道,難免會積累恐懼和負面印象,「新聞好多時淨係放大啲criminal case(犯罪案件),會成日覺得非華裔一定係賊,搶嘢、打劫,所以就咁抗拒我哋。」但二人希望大家不要以偏概全,「一個bad apple(害群之馬)唔代表成籃子都係bad apple嘛。」

(左起)葵青區區議員黃潤達、Rose、Jenny、融樂會傳訊主任鄭鈺憙。(呂諾君攝)

主辦者:大家都係香港人

提到攝影,Jenny指,以往因父母經濟能力所限,並沒參加甚麼興趣班,起初只是用手機「亂影」,一直要到大學入讀攝影系才找到自己的興趣,有「相逢恨晚」的感覺,「我會覺得已經好遲,所以希望參加者透過我哋活動,知道自己對攝影有冇興趣,可以發展落去。」Rose則指,近年修讀了攝影課程後亦發掘到攝影的樂趣,「每日行同一條路,但原來用相機影時,可以發掘到咁多唔同角度,覺得好新奇。」

她們的活動將分為三部分,包括工作坊和為期兩日的攝影班,邀請導師教授參加者如何使用「很文青」的菲林相機拍下想像中的社區,亦會有攝影比賽和相片展覽,特別在於不同族種的年青人都可參與,「我哋相信攝影唔需要語言都可以融入大家心中......至少喺我哋嘅參加者入面,唔會再用膚色同國籍區分,大家都係香港人。」

區議員:葵青區聚居不少少數族裔人士

身為活動評判之一、葵青區葵涌邨南選區的區議員黃潤達形容,二人的計劃十分優秀,加上可行性很高,認為合作起來應會有很好效果。他表示,葵青區是全港最多少數族裔的集中地之一,而過往他們在區內進行的少數族裔項目,如中文班等大多只是很即時、實際的幫助,未能長期持續,亦較少實際溝通接觸。

本身亦熱愛攝影的黃潤達,認為網上世界「一圖勝千語」,攝影是很好的聯繫媒界,「共融嘅過程一定要透過溝通, 個計劃嘅做法好好,年青人住咗好耐,但未必好了解自己個社區;又可以將年輕人嘅思維擴闊,唔使淨係讀書,影相影景亦唔一定要有限制。」他又指,如在葵青區有成功經驗,希望日後可在其他社區繼續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