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光戲院|3.3霓虹熄燈 曲終人未散 李居明:52年舞台或獲保留
【新光戲院結業/新光戲院】【告別新光之一】陪伴港人逾半世紀、被譽為「粵劇殿堂」的新光戲院,將於周一(3日)上演由粵劇老倌龍貫天任主角的告別劇目《小平你好》,唱響最後一曲後,屹立在北角英皇道的地標「新光」變成歷史,霓虹光管招牌亦會永久熄燈。
新光戲院曾數次度過結業危機,13年前接手營運的新光戲院大劇場主席李居明對今次真正告別,難免傷感,只是曲終人未散。他引述新業主Island ECC教會稱,將考慮保留新光沿用52年的舞台設備,亦不介意日後讓粵劇團回歸演出,令他大感欣慰。
臨別在即,李居明細說新光與粵劇的前世今生,嘆道:「我哋應該用感激嘅心面對新光離開,感謝佢喺過去52年為香港做嘅事,比純粹悲哀重要。」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粵劇鼎盛,民營劇場遍地開花。新光戲院於1972年開幕,全院樓座(即樓上、又稱「超等」)連堂座,共有逾1,700個座位,吸引了不少中小型戲班來演出,經常全院滿座。李居明便是觀眾之一,因有不少家人是粵劇老倌,時常往後台跑,他從小時候已對新光的一切相當熟悉。
隨着時代變遷,民間的娛樂選擇愈來愈多,不再只有粵劇。80年代末期,不少民營劇院都被收購,發展為高樓大廈,新光便成了當時為數不多的民營戲院,惟全院滿座的光景不復現,加上樓座的位置較遠,較少人選擇,新光戲院當時的經營者便將樓座改建成為二院,即現今的數碼電影院位置(由李居明於2016年改建),讓小型戲班亦可在新光演出,培養了不少粵劇新星。
2005年起屢傳結業危機 汪明荃斡旋、李居明接手 讓新光續命20年
到了二十一世紀,粵劇發展更加艱難,欠缺資源,難尋場地。新光戲院成為全港最後一間民營劇院,過去曾數度傳出結業危機,首次發生於2005年,當時業主想收回作發展商場。同年8月,汪明荃代表香港粵劇界與新光戲院的業主商討續租,政府亦介入斡旋,成功續租至2009年。其後再獲續租3年,租金由20萬大幅增加至近70萬元。
至2012年,新光再次傳出經營危機,不少粵劇名伶及愛好者感到震驚,包括李居明,他說:「新光可以話陪住我哋呢一代成長,係好重要的回憶。聽到消息後,就諗可唔可以救救新光。」
後面便是大家熟悉的故事,他在結業前的最後數日與業主達成共識,變成「白武士」,以月租100萬與業主續約。「其實最初只想做兩年,之後就交畀西九接手,但西九唔太熱衷,於是我續吓、續吓就做咗12年。」
12年租金索價1.4億 李居明:蝕咗嘅錢可以買幾層豪宅
一年租金索價1,200萬,12年即是約1.4億,李居明苦笑指接手營辦新光是「蝕本生意」,觀眾票房及場地租金收益少,加上廣告費及修繕費等,「蝕咗嘅錢可以買幾層豪宅」。因熱愛粵劇,李居明稱從未為蝕錢而感到肉赤。
新光係令香港值得光榮嘅戲院,新光成立時嘅座位同外觀,都係由中國最好嘅設計師設計。呢度嘅音響同燈光都係數一數二,好多戲院建設時都會嚟取經。
保留新光「原汁原味」 處處突顯香港60年代懷舊風
為了保留新光的「原汁原味」,當李居明接手後進行裝修,都盡量保持當初的硬件結構及磚瓦。新光一院的千人座椅支撐架和格局、舞台前鑲嵌鐵花的欄杆、化妝室內一磚一瓦、可以容納30位樂手的大樂池,這52年以來從未變過,至今保留着60年代的香港裝修文化與風格。
舞台樂池既深且廣 演員無障礙翻觔斗 設計獨一無二
李居明稱,單是觀眾席座椅格局,便可看出當時設計師的細心之處。新光一院雖可容納逾千觀眾,但座位設置及格局別具特色,前排觀眾不會遮擋後排視野,即使坐「山頂位」,亦可將舞台看得一清二楚。他坐在觀眾席指着座椅說:「你睇吓呢個座椅鐵框,係1972年嘅工藝,直接打喺地。我哋修繕時,只係換咗棉花同布墊,全部格局同52年前嘅新光一樣,冇變過。」
新光的舞台樂池設備,也為人津津樂道。熟悉粵劇的觀眾知道,粵劇中常有大幅度的武打、翻觔斗戲份,以及需搭配現場即時的粵曲表演。為了讓演員及樂手有足夠的發揮空間,新光的舞台及樂池既深且廣,屬全港獨一無二,很難在其他地方看到類似結構。
舞台上兩側掛着一副大對聯,觀眾入場看戲時,劇目未上演先看對聯,「新詞繾綣情傾俊彥芳尊臨勝地 光樂鏗鏘愛染嫣紅姹紫耀銀天」。李居明表示這副對聯是12年前接任時,由他親筆落墨書寫,長約12呎,惜因體積太大,未有組織願意收留。
新業主願考慮保留新光舞台 歡迎粵劇團回歸演出
新光即將由新業主Island ECC教會接手,隨後擬改建成教堂及社區會堂,沿用52年的舞台及舊建築,或要拆除,令李居明感到可惜。不過,訪問當日,記者聽到一個好消息,在李居明與教會不斷溝通下,新光的保育有新進展。
他說:「教會將考慮保留現有設備,亦唔介意我哋(劇團)日後返嚟呢度演出」。至於不同宗教的矛盾,他稱或會循其他方法解決,例如開戲前在門口或者其他地方供奉華光先師。
踏出舞台後到大堂,李居明敲響銅鑼及大鼓,「鼓是代表名氣,每逢新光的劇團開騷都會敲」。敲鑼則是習俗,代表正式演出,一共敲六下,為演出帶來好運。
舞台以外,新光亦有很多事物光景,值得再三回味。大堂上掛着「新光戲院粵劇殿堂」的牌匾和「盛世和聲」及「歌鬘嬉舞」的對聯,李居明笑稱,「好多團體爭,但我想自己留住」。從牌匾向內望去是售票櫃台,櫃台上方有七隻大字:「新光戲院大劇場」,字體仿照六十年代,是新光情意結。
另外,新光戲院大堂天花板懸掛着108盞波波燈,是戲院的圖騰,代表希望觀眾「撥開雲霧見青天」,亦希望街外人向內看時感到溫暖,惜還未知道教會是否保留這點暖光。
至於新光的霓虹燈招牌則會被拆除,「其實政府以前已經要求拆卸霓虹燈招牌,新光結業後,業主第一件事便是將其拆去」。他說仍在探討會否保育這個霓虹招牌,惟日後經過英皇道時記憶猶在,惜人面全非。
李居明在新光戲院創作了37套劇本,他對於新光的離開,認為不應感到悲哀。「我們應用感激的心面對新光的離開,感謝其在過去52年為香港做的事情,這比純粹的悲哀重要。」
他指周一(3日)晚上,會上演由粵劇老倌龍貫天任主角的《小平你好》作為告別劇目,至深夜會進行拉閘及熄燈儀式,跟新光說再見。
我們應用感激的心面對新光的離開,感謝其在過去52年為香港做的事情,這比純粹的悲哀重要。
臨別之際,新光戲院特地安排了開放日,讓戲迷及新知舊雨來朝聖、拍照留念;亦安排了劇場表演及導賞團等活動,在最後時光繼續推廣粵劇文化。參觀人士不乏老戲迷,亦有年輕一代,郭小朋友當日由母親陪同來到大劇場拍照留念,她曾入場觀看《粵劇特朗普》,亦令她想再看更多粵劇及了解粵劇文化。對於告別新光,她表示不捨,又為有50多年歷史的新光戲院即將結束而感到不開心。不過,郭小朋友亦樂觀認為,新光的回憶會永遠留在她腦海裏。
陳先生及太太帶了女兒來緬懷兒時在新光的回憶。陳先生指小時候常來新光,趁仍有機會便帶女兒來認識一下舊劇場。陳太則認為新光見證了很多事情,他們也一直看着戲院轉變,由戲院時代轉變到粵劇年代,對於其結束亦有些感嘆,不過也算是圓滿落幕。
自幼在新光戲院看戲的吳婆婆,亦與朋友來跟新光道別。她猶記得當年入場門票只需幾毫子,後來逐漸加價。說起昔日在戲院欣賞過的老倌名伶或明星,吳婆婆如數家珍,細數陳寶珠、蕭芳芳、張英才、任劍輝、白雪仙、陳好逑、林家聲及吳君麗等,又認為吳君麗和新馬仔的《萬惡淫為首》最好看。說到最後,她亦難免唏噓地指「𠵱家冇啦,冇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