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阻窒中港物流 老字號山貨店:廉價日用品供應告急

撰文:莫家文
出版:更新:

新冠肺炎疫情打散各行各業,連產品供應亦告受挫,變成「想要無貨賣」。有本地老字號山貨店負責人表示, 中港海陸貨運受運輸成本急升限制,集中運送較高價值的貨品,導致較廉價及用量較低的家用品如藤條、棉拍棒、藤椅等無人肯運,供應鏈出現問題,部分行家已出現缺貨潮,而且「愈平愈缺貨」,甚至有紙紮舖向他搶購藤枝紥作,幸老店保留倉存及獨有供貨商渠道,才能保住生意額,預計情況持續一段時間。

+1

屹立逾六十年 獲旅發局及旅遊書推介

「宜家無得嚟,好多貨都嚟唔到呀!」上環朱榮記第二代當家朱耀昌,一邊整理貨品,一邊在店外被顧客問及藤製品來貨期時如是說。

位於上環水坑口街的朱榮記,自1959年起便開始經營售賣家居日用品為主的山貨店,至今已超過60年歷史,琳琅滿目的豬仔膠錢罌、雞公碗、藤椅、竹籃、保溫瓶,以至日常家用品,均可以在店內找得到,而它標榜上世紀舊香港出產的家庭用品,通通可以看得見,摸得到,朱榮記甚至獲旅發局網站以至外國旅遊書籍推介,近年成為中外旅客慕名到訪的人氣老店。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外國遊客大減,但老店猶幸保留一班熟客,加上喜愛獵奇搜羅舊物的文青,舊式家用品如竹籠、藤椅、老式搪瓷、藤茶籮等,成為保住老店生意的一個重要收入來源,「好似藤造家用品,係我哋搵返來,叫人做返來,所以喺我哋呢間店舖先有,巿面好多地方都搵唔到。」

+3

山貨店:價錢愈平愈無人肯運

生意再好,亦要有穩定的供貨來源,然而疫情令山貨店面對的困境變得更加複雜,除了客源減少,更加是供貨期不穩定性。昌哥表示,疫情令中港貨運成本上升,導致物流司機揀或船運「揀貨送」,愈是平價或者需求量不大的日用品,往往成為棄送的犧牲品。

昌哥承認,聽聞有行家因為物流運輸商拒絕運送平價貨,開始出現缺貨潮,藤製品最是其中一款受影響日用品,由最平15元一條藤條,以至逾千元的古式藤椅,均因運輸成本或異地運送問題,去年疫情至今陸續缺貨。「嚟唔到就無貨嚟咯,我哋呢家都有啲嘢賣唔到架,例如拍被的藤棒,我哋(賣晒)無得賣…你有倉有存貨有得做咯,無倉賣完晒啲貨,咪要等下一批貨嚟先賣咯。 」他甚至透露,有紙紮舖因為無法從內地購入藤枝紮作成品,要向他求助代購,估計產品供應會持續缺貨一段時間,直至巿面恢復正常運作。

作為老店的第二代當家,面對連鎖零售店步步壓迫,昌哥心知要保持「人無我有」的心態,購入別人沒有的產品,才能守得住本業。「我入咗一啲周街都有得賣嘅嘢,啲人好自然唔會過嚟買…原來我有好多貨物都喺我呢個店舖先搵得到,巿面上無得賣嘅貨物,啲人好自然過嚟買。」他舉例一個不起眼的提子起皮器,可以用它起皮食到原粒提子,其他店舖又嫌棄太平沒有入貨,結果有客人一口氣買入十多支,至今仍然缺貨。

上一代舊產品漸見絕迹

昌哥稱老店的好處,除了靈活購入特色貨品,還可以售賣上一代產物,以藤茶籮為例,五十至七十年代是用來保溫茶壼或嫁娶專用的好幫手,後期保溫瓶的出現將它直接淘汰,但它美觀的外形,仍有不少舊客為它傾心,專程到來購買,由於藤製品需要人手編織,廣東省已停產多時,他由廣州、四川、至大東北供貨商搜尋,但估計未來很大機絕迹。「呢啲用嚟飲茶、沖茶、保溫的(藤茶壼),宜家無啦,失傳晒,已經無再造出嚟生產,所以買一個少一個。」 他抱着其中一款藤茶籮半帶嘆息。

人總念舊,朱榮記店面當眼處,仍擺放着西瓜波、豬仔膠錢罌及木造洗衫板,仿如定格於舊香港歲月,昌哥一邊忙於門前招呼客人,來電又要趕着接聽電話,有時還包括解答街坊疑難。「如果你想我幫你寄貨去內地,我要問一問郵政個邊,可能收返幾十蚊。」老店賣貨,有時更多賣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