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父革命遺址屯門紅樓將拆 半世紀前住客回舊地:今日得返個殼

撰文:林綺琪
出版:更新:

乘輕鐵到屯門蝴蝶站下車,沿着眼前的小路走五分鐘,眼前是一座牌樓,及一棟兩層高、外牆已嚴重褪色的建築,那是青山紅樓,辛亥革命遺址之一。本月業主通知居民須在2月2日前遷出,這座令中國最後一個王朝倒下的建築將被清拆。
「以前對出塊空地有棵黃皮樹,仲有農地、有豬欄,輕鐵站對出已經係海,而家都改建晒。」程先生指着紅樓對出的空地說。五十年代與妹妹走難來港,兩個只有幾歲的小孩,投靠在住在紅樓的姨父母,在這裏總算待過十餘年。
今天的紅樓周遭一片狼藉,隨處可見磚頭、倒下的樹木,還有的是或站或坐、在不同角落看守着的保安員。40多年未有再回來,昨日再踏足,程先生慨嘆紅樓已經面目全非:「好心痛,得返個殼都已經無意義。」
攝影:林綺琪

現時紅樓外有封條圍住,附近有約10名保安員看守。紅樓外的圍牆、及旁邊的小屋在本月亦被拆去。
根據歷史學家羅香林的《國父在香港之歷史遺蹟》一書指出,青山農場佔地250餘畝,由當時香港巨富李陞之子李紀堂擁有。李紀堂積極支持革命,曾將父親留給他的遺產一半捐出,資助廣州起義。 青山農場後部分設有儲藏軍械及炸藥之密庫,左邊山坡則設有練習射擊之靶場。紅樓一帶山遙林密,易以避人耳目。興中會廣東各縣成員齊集於此,策劃1911年黃花崗之役。其後農場租予海豐人洪德全,設為新生農場,紅樓則為農場辦事處。

紅樓除了是辛亥革命遺址、是一級歷史建築,也是程先生在香港的第一個家。這幾天看到紅樓即將被清拆的新聞,他即與幾名友人一同來緬懷一番。40多年沒回來過,他說以前紅樓對出沒有鐵絲網及封條圍住,而現在紅樓外的圍牆又已被人拆掉。

這棟兩層高建築的左上角、現時掛滿晾曬衣物的單位,便是他的舊居。1956年,他與妹妹自內地走難來港,投靠當時住在紅樓的姨父母,該處亦是鄉里借予其姨父母居住。

程先生說,自六十年代末搬離屯門後,自己40多年來也沒回來過。近日留意新聞報道指這裏即將清拆,遂與友人一同回來緬懷。
圖中左上角、掛有晾曬衣物的單位,便是程先生以前的舊居。他說這裏以前是瓦頂建築,現時已被改建為鐵皮屋頂。

攀山穿梭田野上學

當年紅樓內連同他們一家,總共住了4戶人家幾十人;樓下住的,便是經營青山農場的洪氏家族。紅樓旁還有一間小屋,鄰居陳太後來年紀大行動不便,為免每天要走石級樓梯上落,便移到該處居住,小屋於本月已被拆去。

那時候新市鎮還未在屯門發展,程記得,家門外都是農田和豬欄;現時輕鐵站對出,當年是大海。三聖過來要坐艇,由屯門新墟步行過來,也要一個小時。他上義學的地方就在青山寺山腳,每天和紅樓的其他小孩要穿過田野小徑、走山路半小時到學校。鄰居就只有那麼三戶。他說在紅樓生活的那些年,最深刻的是鄰里的好感情:「雖然大家都窮,但會守望相助,大人有時要行開吓,隔離屋都會幫手睇細路。」幾個小孩在農田間跑來跑去已是娛樂,他偶爾也要幫姨母看守豬欄內的豬。

中山公園內現時有孫中山的紀念碑及銅像。(林綺琪攝)

傳革命人士曾用家中木枱議事

小學時期都住在紅樓,程先生說,那時他只知那裏是革命遺址。家中客廳中央有一張五腳酸枝方形大枱,聽長輩說,革命人士從前經常用這張枱來開會商討事件。小學畢業後,他搬到市區讀中學,可還是不時回來看姨父姨母。直到七十年代,姨母過世,就葬在後山;過了兩三年,他無法再進入紅樓,便沒有回來過。

有紅樓居民早前收到業主通知,要求他們要在2月2日前遷出。即使已不是居民,程先生亦對紅樓即將被清拆感到「唔開心」:「感情上會希望(紅樓)留得低。」但他亦直言,這裏已不是他當年住的紅樓,門口、露台、屋頂等均已被改建;紅樓門口本來種了3棵枋榔樹,如今亦已不知所蹤:「得返個殼都已經無意義。」

由於建築屬私人擁有,而紅樓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根據法例,只有獲確認為法定古蹟的建築物,業主才不能隨意拆卸重建;現時業主則有權決定是否保留、拆卸或重建。立法會議員朱凱廸表示,他正聯絡發展局屬下相關部門跟進,認為紅樓應盡快宣布為暫定法定古蹟,以免再受破壞。